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阅读 994
来源 艺术中国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David and Abigail”,临摹自雨果·凡·德·古斯,约1600/25,油画,捷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藏品(National Gallery Prague)

古斯的《卸下圣体》(大版)不幸于1828年之前毁于火灾,整幅作品只留下了圣母、圣约翰和基督部分身体的画面,全然无望修复回原作。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卸下圣体(大版)”(Large Descent from the Cross),上图:佚名复制品,约1500/20,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Museo e Real Bosco di Capodimonte);下图:雨果·凡·德·古斯的佚名追随者,约1500,素描,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Vienna,Albertina)

古斯的“小版”《卸下圣体》使用了同样的新型构图,这两幅作品最初是画在一块画布上的,但后来被分开装裱。左幅“卸下圣体”展现的是肉体上的痛苦,右幅“哀悼的女人”表达的是情感上的痛苦。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卸下圣体”,左图*:勃艮第的玛丽大师(Vienna Master of Mary of Burgundy),约1470/80,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藏品(Getty Center);中图:雨果•凡•德•古斯,约1480;右图:勃艮第的玛丽大师(Berlin Master of Mary of Burgundy),约1477/82,羊皮纸,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之版画素描博物馆藏品

想不到吧,插画其实是微型画。这本堪称杰作的微型书的委托人是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这本书是他送给妻子“勃艮第的玛丽”的礼物(Mary of Burgundy,1457-1482)的礼物,所以无名大师才被称为“勃艮第的玛丽大师”。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圣母子”(Virgin and Child on the Crescent Moon),左图:勃艮第的玛丽大师(Berlin Master of Mary of Burgundy),约1477/82,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之版画素描博物馆藏品;右图:雨果·凡·德·古斯,1476年之后,意大利维斯孔蒂城堡藏品(Musei Civici di Paiva)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雨果·凡·德·古斯,左图:“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约1475/80,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右图:“施洗者圣约翰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n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约1475/80,美国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The Walters Art Museum)(Baltimore,The Walters Art Museum)

然而现场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古斯的素描作品,当今只有两幅被认为完全出自古斯之手的素描作品全部来到了展览现场,牛津大学出借的这幅《雅各与拉结》是15世纪尼德兰绘画的代表作。为了更接近肉眼所视效果,此处就放现场实拍图了(虽然实在难以拍出它的美貌)。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十字架上的耶稣”(Christ on the Cross),雨果·凡·德·古斯,约1480,素描,温莎皇室藏品/由现任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1948-)出借(Windsor,Lent by His Majesty King Charles III)

“疯批艺术家”的原型

古斯的素描《十字架上的耶稣》和《圣母之死》均创作于1480年左右,另一幅同为古斯晚期代表作的即为《耶稣诞生》。这幅作品与《蒙福特祭坛画》一样是柏林画廊的馆藏之宝,此番也是修复十余年后重新出山,这两幅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策展的初始。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加斯帕•奥夫伊斯(Gaspar Ofhuys),约1509/13,比利时皇家图书馆藏品(KBR)

自1863年这份手稿被发现后,研究人员开始重新研究古斯,他成为19世纪正流行的“疯批天才”的代表人物。据猜测,古斯很可能是太过焦虑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逼疯了自己。曾参与合著《纽伦堡编年史》的名医赫罗尼姆斯·明策尔(Hieronymus Münzer,1447-1508)在1495年的一份报告中称,一位来自根特的画家因试图与凡·艾克兄弟的名作《根特祭坛画》较量而抑郁加重,极有可能指的就是古斯。

比利时画家埃米尔·沃特斯曾是法国学院派画家让-莱昂·热罗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的学生,他于1872年画出了一幅《发疯的雨果•凡•德•古斯》,获得了巴黎沙龙的大奖。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写给弟弟提奥的信,1888年7月21日 & 7月29日,发自阿尔勒

将梵高的自画像与沃特斯所描绘的古斯放在一起看,便不难理解梵高为何会将自己的容貌神态与古斯并论。梵高的这幅自画像创作于他最后的日子,是他在圣保罗精神病院完成的。他说自己内心的一方面如古斯一样是个寻求平静的修道士,另一方面也和古斯一样是个疯狂的艺术家:“卡在这两者之间我并没有太郁闷,因为你必须去生活。”只是不久后,梵高如古斯一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下)

右图*:“自画像”,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1889,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藏品

梵高所说的“卡在两者之间”,正如古斯展览的命名——“苦痛与极乐之间”——看完整个展览,会觉得展览名起得格外贴切,雨果•凡•德•古斯这个人、以及他的画作正是处于苦痛与极乐之间,他经历了两极的一生,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拥有世俗的莫大成功后,选择隐居森林深处的修道院。

苦痛与极乐之间对立又相融的状态为古斯的作品注入了强大的情感,他其实不必焦虑,他留下的作品是完全不输《根特祭坛画》的。(本文配图除*星标外,其余作品均为展览现场用图)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