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阅读 881
来源 艺术中国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左图:白色剪头指向紫外线检测下的陈年重绘显示;右图:紫外线检测对比图,左侧为清漆去除前,右侧为清漆去除后

通过初步检查,研究人员发现颜料层之上至少有五层凡尼斯,只有面部区域的凡尼斯层在早期修护时被移除过。而在这些凡尼斯层中,又能看到来自三个不同时期修护时留下的大范围润饰痕迹。另外,板面油画因为是在木材上作画,在漫长的岁月中,温度和湿度会引发木板出现膨胀、收缩等变化,颜料层因而会跟着板面的变化出现浮起、龟裂、剥落等状况。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上图:修护前;下图:修护后

在去除凡尼斯的同时,易溶的润饰也需要被移除,不过年代更久远的润饰因为与背景相混合,需要在一个单独的步骤中溶解。当润饰被除去,长袍再次展现出非凡的色彩,无数细腻柔软的海狸毛沿着帽子轮廓呈现出来,柔软鲜活仿佛触手可及。先前被遮盖多年的鼻子山根处的疤痕和眼部皱纹也跟着重见天日,扬•凡•艾克无与伦比的精湛细节重新开始呼吸。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扬•凡•艾克工作室(Jan van Eyck,Werkstatt),约1425-40,板面油画,拍摄于特展现场

特展现场的《手持康乃馨的男人》直到19世纪末仍被认为出自扬•凡•艾克之手,事实上它只是扬•凡•艾克遗失的一幅画的摹本。摹本已能角逐最佳肖像,不敢想象扬•凡•艾克的原作会是何等生花妙笔。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邦妮·达图瓦》(Bonne d'Artois,1396-1425),佚名,16世纪下半叶,板面油画,拍摄于特展现场

当想象成为画作

除了以上5幅肖像外,特展现场还有一幅宗教画其实也算是“肖像”,主角是耶稣。这幅画遵循了中世纪盛期常见的圣像类型,风格上也很接近扬•凡•艾克的作品,上面甚至还有他的签名和日期,但据研究结果显示,这幅作品是在扬•凡•艾克离世60多年后完成的。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左图:《耶稣受难》(The Crucifixion),扬•凡•艾克工作室,约1430/40,布面油画;右图:红外线反射映像下的局部细节

如果《耶稣受难》真是扬•凡•艾克的手笔,那么将是他唯一幸存的布面油画。而且根据研究显示,这幅画竟然是从板面转移到布面上的。这项高风险的转移操作需要将原先的木板完全从作品背面移开,再将超薄的画层重新安置于布面上,X光线摄影显示出画布中的裂纹和折痕,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由于画布曾经被卷起存放而形成的损坏。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修护前的《耶稣受难》局部放大,左图:十字架横梁区域的浮起及龟裂状况;右图:天空与血滴区域的剥落状况

对于“脆”成这样的画作,凡尼斯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住松散的涂层,但越来越黄那画儿还能看?所以同“红帽”和“黑帽”一样,在修护中遇到老凡是肯定要清理的。只是处理这幅《耶稣受难》的凡尼斯层更不易,在泛黄的光油被清洗掉时,必须立即分区域对颜料层进行新的巩固。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上图:修护前;下图:修护后

研究人员还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点,一是通过研究颜料收缩时留下的痕迹,可以判断出扬•凡•艾克在这幅画的局部区域使用了湿画法(wet-in-wet)。二是检测得知画作中蓝色部分的成分和色素沉淀各不相同,背景中的群山用的是石青(azurite,蓝铜矿),圣母的裙子则是群青(Ultramarine),这种象征尊贵的圣母专用色号的原料“价值可达等量黄金十倍”。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如果说《耶稣受难》是否由扬•凡•艾克本人所作还有争议的话,《教堂圣母子》则是板上钉钉出自凡•艾克本克。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整幅作品面板分为三层,1为画框外架,2为原始橡木画板,3为背部支撑板

下面又到了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刻。

专长研究早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美国艺术史学家米勒德·梅斯(Millard Meiss,1904-1975)说扬•凡•艾克“捕捉光的辉煌及微妙在西方艺术中是无与伦比的”。在早期尼德兰绘画之前,圣光是如何被描绘的?重点通常被放在物体本身,而不是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的效果,比如圣光照到苹果,直接把苹果涂成金苹果,完事。扬•凡•艾克却是自古以来第一位能够描绘出不同材质表面光效的画家,闪亮的金子、透光的玻璃、耀眼的织物……他抓住了光,并轻而易举地把光线的饱和度及渐变“封存”入画。

在《教堂圣母子》中,扬•凡•艾克仅靠颜料就创作出了圣母金冠上珍珠和宝石的光芒。不过研究人员通过立体显微镜检测,发现窗户附近的光区使用了银箔,这一复杂运用应该是源自另一项古老技术。

放大扬·凡·艾克(中):当想象成为画作

右上:圣母皇冠上珍珠和宝石的光效;右下:通过技术研究,作品中被发现使用银箔

扬•凡•艾克的“光技”不仅藏在的细节中,更在画面整体。《教堂圣母子》中描绘出了阳光射入教堂内的光影效果,类似这样的操作在同期任何其他画作中从未出现过,要等到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绘画才会再次相遇,伦勃朗(1606-1669)和维米尔(1632-1675)都是两百多年以后的人物了。(本文配图除*星标外,其余作品均为作者拍摄自展览现场)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