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在数字与感知交织的世界中探索诗性

阅读 847
来源 艺术中国

2023年7月3日,人类创造了12万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当天全球平均气温17.01摄氏度。但是,7月4日、7月5日的酷热很快就让前面这项纪录作古。人类和天气的关系在日益紧迫的垂危现实中变得更加紧密。在北丘当代美术馆的委任作品《气候病》(2023)中,新媒体艺术家侯江南与胡昀合作,以天气交互动画的方式讨论了气象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殖民史视角下的环境史问题。作品根据中国南京的实时天气数据显示相应云图,在展厅宛若瞬息万变的内部气候一般发生变化;在画面上方飘荡的各类云朵图像由艺术家从一组清宫铜版画中提取——它们来自清内府宫廷满族画家伊兰泰奉乾隆帝旨绘制,并由中国工匠雕刻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后者描绘的对象正是侯江南故乡的景观——北京郊外曾经显赫一时,却最终在19世纪60年代被英法联军摧毁的圆明园。

在数字与感知交织的世界中探索诗性

侯江南的部分创意编程和生成艺术作品

侯江南始终关注如何在数字技术与现实直接缔结联系,并讨论技术现实如何最终与身体性发生关系。在The Beaks(2021,本片获得2021年5月洛杉矶国际电影节独立短片节的最佳实验短片和最佳视觉效果提名)中,她回应了疫情期间被区隔的身体困境,以及此种区隔造成的中间地带为创造性提供的可能。艺术家制作了一系列形似鸟嘴的面具装置,在这一义肢构成的狭长空间中,人们得以“释放内心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脆弱性并与压抑作斗争”(艺术家语);而在其较早的作品Flow Field of Energy(2018)中,侯江南就已经就上述悖反性展开讨论,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了文身造成痛感对于身体的积极疗愈;在Emergence(2018)中,艺术家讨论了数字技术与生物属性之间复杂的联系,在人工智能不断对人类现有认知体系造成挑战的当下,如何从身体-技术的二元对立以及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所谓“语言的牢笼”中挣脱,最终超越人-生物-机器之间的“天然”界限,亦是侯江南在作品中留给观者的问题。

在数字与感知交织的世界中探索诗性

《花花世界》展览现场

我们很难离开侯江南在视觉领域的实践,孤立地去讨论她的音乐创作。声音,如同数据、影像和身体,都是艺术家寻找不同生命存在本质的媒介。在她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试图在不同声音材料的质感中编织复杂生命形态的尝试。在为The Beaks创作的同名音乐作品中,人声与经由编程的电子乐交叠出一组迷失与狂喜并存的感知片段。身体-技术之间(外)的诗性要如何获得?侯江南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的感性方案。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