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阅读 624
来源 艺术中国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艺术家管怀宾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林书传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批评家胡斌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分享会现场

在“艺术观念对冲”话题中,主持人就管怀宾三十年前留学的背景问到他当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日本?他设想的日本的当代艺术的情境是什么样的?跟预设的是否一样?回国后预设是否被解答?管老师和嘉宾及观众分享了自己的留学经历同时,亦提到自己在留学期间一直在思考他跟艺术、历史发展的关系,重构了他心目当中的艺术史的概念。

在“现实生存”话题中,主持人提及蒋斐然和管老师皆有留学背景,并请宁佳关于青年海归艺术家如何回归本土提出建议。宁佳认为青年海归艺术家具有两个特质:第一,他们有相对完备的一个时间计划与作品呈现计划;第二,他们愿意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上进行积极大胆创新。在这些优点之外,宁佳认为管老师在创作中的创新关联着他生活的城市、国家,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亚洲文化系统,这是值得青年海归艺术家学习之处。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分享会现场

观众在听完嘉宾们的学术分享后对管怀宾的思考和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亦结合自身思考和管怀宾进行了学术交流。

Q(观众):一百多件小作品与同比放大的大作品对比之下,小作品似乎像小稿,在材料选择,质感打磨、形态处理、完成度和完整性又特别高,所以最大的差别在于尺度。尺度的选择来源于个人经验还是空间预设?

A(管怀宾):场域决定作品尺度,尺度依赖于展览与策划系统。个展而言,尺度的调整会根据自己创作的判断。在创作过程中,从小稿到展览,不断在根据已发生与未发生的状况调整,各个部分的状况不太一样,所以大小看机缘。小作品也并非小稿,大作品会有很多草图,但小作品的创作一直处在运动之中,有小稿就会失去很多灵性,变成套路。面对数量巨大的小作品,可能有一些对现实主义的回应,但我依然秉持“似”与“像”、“静”与“动”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来创作。

分享会结尾,管老师向在场的青年艺术家提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都具有差异性,我们应当挖掘自己的差异性并将其表现出来。如何培养或者寻到个体差异性,仍然是一个持值得持续思考的问题。最后,主持人希望更多年轻的艺术家能够来到金鸡湖美术馆再次阅读、细品管怀宾老师的创作。

对话 | 向东破晓——管怀宾在日本的十年学行

金鸡湖美术馆外景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