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阅读 1195
来源 艺术中国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二鳗游园》,奚雷,2022

奚雷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和艺术创作,从广东时代美术馆的驻地艺术家到“流变之味”的参展艺术家,从走访水产养殖户到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他的创作是真实的、地方的、鲜活的、跨越身份的。他创作的《二鳗游园》和《商场一隅》采用了创造性的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全球语境下的感官民族志和艺术研究发展。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归于悬置——噪音》,Marcel zaes,2022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助理教授Marcel zaes与他的团队专注于人类与声音技术之间的多重关系以及声音如何与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产生联系,研究领域包含实验节奏机器、数字声音档案、噪音文化、公共空间声音、批判性用户界面设计、流行音乐以及电子音乐表演中的“技术”文化。他对声音所具有的在地性和社会性进行了研究并为展览创作了《归于悬置——噪音》。在西方艺术史的叙事中,声音于二十世纪初出现在了视觉艺术的历史中,同时与达达主义、激浪派、极简艺术和概念艺术等流派密切相关。他说:“声音,成为组织媒介的力量,将水产养殖的“噪音”转化成诗意的生态乐曲。这种公共性声音的审美将重新塑造地方公共空间的表达和体验。“离开音乐厅,进入现实世界里,关注特定的人来人往的地点与空间中的声音,往往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性,里面所包含的特定场域的信息值得倾听和交流。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妖糖》作品截图,曹澍,2022

“用虚拟的3D动画形式嫁接真实的糖厂空间,让全球化的宏观议题微缩到日常的基础设施和制造流程中,激活地方与世界在不断产生的连接。”参展艺术家曹澍说,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重最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之一,《妖糖》是他最新的影像装置。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一次从甘蔗场到糖厂的漫游》录像截图 朱岚清, 2021

流变之味:从田野调研到博物馆的当代实践

《一次从甘蔗场到糖厂的漫游》档案部分,朱岚清,2021

朱岚清的作品《一次从甘蔗场到糖厂的漫游》,让我们短暂地回归到现实,思考糖厂那些拥有纪念意义的瞬间,在并入到日常经验和自我认同的生命历程中,是否本身就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难以再寻找和接近的“经验”建构。

整个展览将视角偏离“人”这个中心,却不断地用“不在场”审视体验与经验的关系,最终扣问流变之下人与自然的关联。艺术家们在这场“人”必然存在的视野中,采取了以技术、非人和未来为主要方向的展览形式,稀释人的主体作用,反而让被忽视的基础媒介重现,以声音、塑料、糖的制作和塘的外观来表现驯化过程中的体验与经验。

“本次展览试图让更多维度参与者和观众获得文化认同感,催生地方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开启对“美食与地方“创作实践更具想象力的可能性空间。”策展人肖剑介绍说,“通过“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当代性表达——存在于珠三角地区中在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下挖掘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生产方式,从而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当代艺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