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阅读 1055
来源 艺术中国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彼得·于亚尔(1934-1987),《垃圾,纽约》,1985,颜料油墨相纸,37.5 × 37.5 cm,共10版。©彼得·于亚尔档案/艺术家权益协会(ARS),纽约。图片由彼得·于亚尔档案和纽约佩斯画廊提供。

卡洛·麦考密克谈到:“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角色。因此……城市也成了缪斯。”纽约一直是这些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和创作发生的场所。第一章节“缪斯之城”作为展览语境的引入展现了艺术家与城市的共生与对抗,经济萧条的下城为艺术家提供了住所,然而士绅化运动的开展迫使他们不断搬迁。尽管在80年代大多数画廊仍位于苏荷艺术区,但随着士绅化运动的持续,苏荷的租金价格对小型和独立的画廊来说开始变得令人望而却步,相邻的东村逐渐替代苏荷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纽约最活跃的艺术现场,也成为多位参展艺术家曾经的栖身之所。本章节中黛安·伯恩斯、帕博·克罗和凯斯·哈林则利用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创作与表演,黄马鼎、简·迪克森、克里斯蒂·拉普等艺术家讨论了纽约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玛莎·罗斯勒(生于1943),《全球品味(三道菜的一餐)》,1985,三频彩色有声影像,木材、颜料影像装置,239 × 239 × 250 cm,版权归玛莎,罗斯勒所有,由艺术家和米歇尔-英尼斯与纳什画廊(纽约)提供

“全球品味”章节展现了莎拉·查尔斯沃思、路易斯·弗兰格拉、玛莎·罗斯勒、劳丽·西蒙斯对于图像如何塑造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他们通过对商业文化产物的再创作批判美国的消费主义。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凯斯·哈林(1958-1990),《无题(俄罗斯套娃)》,1982,木板上迪高荧光颜料,82 × 64 cm。©凯斯·哈林遗产,Artestar授权,纽约。图片由私人收藏者提供。

“黑光”章节将凯斯·哈林和肯尼·沙夫为夜总会创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置于黑盒子中,作品在黑暗中散发出让人联想到霓虹灯招牌的明亮荧光,为观众营造出城市浮华夜生活的意象。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美国肆虐,严重影响了纽约下城的艺术家社区,凯斯·哈林、大卫·沃纳罗维奇、黄马鼎等参展艺术家皆因艾滋病离世。1980年代中期,艾滋病问题进入艺术届讨论的前沿。“身陷危机”章节的深灰色墙壁暗示了笼罩在纽约下城人心中的死亡阴霾,他们藉由作品抒发出人们在疾病面前无能为力的哀伤与痛苦,旨在唤起大众对身体脆弱性的重视。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流动的身份”章节中,阿什利·比克顿将自己风格化的个人品牌置于企业商标之中、斯特蒂文特则复制了凯斯·哈林的作品,洛兰·奥格雷迪通过行为表演挑战了艺术界内外对黑人身份的构建与接纳。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从未到来的未来”章节中,拉梅尔兹和埃尔斯沃思·奥斯比沉醉于非洲未来主义所蕴含的自由潜力,而肯尼·沙夫色彩鲜艳的动画片《杰森一家》的角色则预示着对曾许诺的未来的怀念,这种伤感亦将持续几十年之久。

下城往事,回到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展览海报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