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2023长三角文博会——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阅读 843
来源 艺术中国

“2023长三角文博会——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致辞时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会议将二十大已提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其中,艺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长三角文博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基础上,通过“区域联动、市场运作、展陈创新”的办展特色,集中展示了长三角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态势。两家主办单位举办这一论坛,其主旨是要让这一论坛在实现长三角文博会“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全球的文化相融,文明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邵洁理事长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论坛将围绕艺术发展对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艺术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全球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艺术品牌营销及其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孟建教授,耶鲁大学讲席教授、美国摩帝富艺术集团原执行董事黄文叡,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汤筠冰教授,美国著名国际公共艺术家盛姗姗,诺丁汉大学教授、英伟达联合混合现实实验室主任庄以仁五位嘉宾分别进行了演讲。

“2023长三角文博会——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汤筠冰教授在主旨演讲中着重探讨了“艺术品牌营销与国际传播”。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品牌营销现状。首先,从观众角度上看,观众在艺术中寻找共鸣的趋势愈发显著,特别是“Z世代”消费者对品牌年轻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为了满足“Z世代”文化需求,艺术展览的推广策略也逐渐演变,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由此了解到了“不同生活方式和历史”。第二,从艺术家角度看,一方面,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交流媒介,同时也是他们欣赏、记录生活之美的方式。另一方面,品牌采用联名艺术家、艺术知识产权(IP)形式作为其艺术营销实践中的主要手段,借助艺术家与艺术IP的力量为自身叠加更丰富的文化吸引力。具备影响力的知名艺术家仍然是品牌热衷的合作对象,来自插画、涂鸦等细分领域的青年艺术家也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第三,从品牌主角度看,有品牌导向与产品导向的区别。一方面,品牌以自身高端化定位为主要诉求,通过艺术展、内容共创、艺术装置、音乐歌曲等形式,用艺术手段诠释品牌的精神内核,焕新或强化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链接。另一方面,品牌营销形式多以跨界联名为主,辅以发布广告片、数字藏品,打造新品秀场等手段,以打响社交声量,抢占消费者心智,进而拉动销量。此外,汤筠冰教授在探讨艺术营销与国际传播的问题时,认为艺术营销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涵盖全球的统一当代艺术价值观,并且强调艺术传播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将其视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汤筠冰教授还对艺术品牌营销中三种新趋向进行了分析。

庄以仁教授以“失控的AI艺术空间”为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深度思辨。他首先指出艺术的表达方式随着媒介和时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艺术的欣赏方式。他通过AI艺术实践证明尽管人类引导着人工智能的创作,但人工智能也参与了创作,人类对于这个创作的结果是不能完全控制的。庄以仁教授提出了四种失控的方式,包括个体与通用AI的互动、由多个机器共同生产的最终产品的输出、在使用这些机器时对我们思维的塑造以及在机器使用中默契水平的变化。尽管从个体角度来看,我们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协商可能会成为个体为达到满意的结果而进行的不断推敲,但这种行为的“蝴蝶效应”可能会在更大、更有影响的层次上出现,即社会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因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入侵而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在艺术领域工作的方式,生物启发算法现在已经进入了控制领域,正在改变我们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方式。一个新的模式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必须与可能失控的系统一起工作。我们对系统的控制不再是确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国际公共艺术家盛姗姗女士在主旨演讲环节以“城市空间与大型玻璃雕塑”为题介绍了她在二十多年的玻璃雕塑实践中所创作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迈阿密、佛罗里达州、丹佛,中国香港中环,深圳文化广场等。她着重介绍了其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首次展出的用威尼斯手工玻璃砖砌成的“开放的城墙”作品,这一作品的相关影像片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录片《地球我们的家园》第八章收录。盛姗姗女士在演讲中强调,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使用新的形式与媒介的表达,并与之呼应。演讲中,她对我国阐释空间中大型雕塑问题,也发表了自己颇有见第的看法。

“2023长三角文博会——国际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上海东方文化创意发展中心理事长邵洁主持了本次论坛圆桌论坛。在圆桌论坛上,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著名艺术家肖谷,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科名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岛田文雄,澳门玻璃雕塑艺术家、副教授孟舒,ALD·UK Vision首席执行官伊恩,香港菲比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恒江,上海市版权协会副会长、《中华熊猫》版权创意者徐正标等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界代表紧紧围绕“美美与共,激活艺术创造新活力”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肖谷教授指出,“各美其美”是“美美与共”的前提,正是差异造就了丰富性与美好,否则世界将会单调无趣。在此基础上,“美美与共”则是目标与归宿。“各美其美”强调个人美学与生活方式,“美美与共”则体现世界万物的融通,两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区别。“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其完美地契合于“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之意蕴。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以商贸的方式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未来,文化艺术的发展应以此为重点。

来自英国的ALD·UK Vision首席执行官伊恩着重讨论了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他指出,数字艺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由于人们尚未有效掌握对新技术的引导与控制,人工智能因此仍带给人们以巨大的恐惧感。技术兼具创造性与破坏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既可能创造美好作品,也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后果。对于是否采纳新技术,以何种态度待之,人们如今常常站在十字路口。但伊恩对此持有乐观态度,他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带来更具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岛田文雄教授认为艺术创作是将无价值的材料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反映了艺术家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他强调拥有自由的心灵,能够充满热情地进行自由创作是成为艺术家的核心。据他介绍,东京艺术大学历来有收藏学生自画像的传统,因为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作品和自画像都充分展现了其情绪、性格与精神世界。

玻璃雕塑艺术家孟舒副教授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她认为,邀请更多的外国艺术家到中国来,一方面可以为中国艺术从业者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外国艺术家激发创作灵感,用艺术的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这正是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她还指出,玻璃雕塑作为古老的工艺,在当代仍然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玻璃艺术家仍然在坚持用传统手工艺烧制艺术作品,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这种坚持源出于艺术精神的指引。徐正标副会长从其自身版权创意与保护实践出发,介绍了“中华熊猫”以中国国宝和太极融合为形象特征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他指出,形成法律上的IP不是终点,打造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智上的IP才是核心。

当被主持圆桌论坛的邵洁理事长问及何为“激活艺术创作新活力”的问题时,嘉宾们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肖谷教授以“美的鲜活性”概括之,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共同点正是在于将美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伊恩认为“灵感与火花”是实现“美美与共”的核心要素。岛田文雄教授则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诚实”最为关键,即直面自己的内心。孟舒副教授通过引用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的体验是神秘,它是萌生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科学的情感之源”,她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是“真实的情感”。徐正标副会长则强调了“本土、具体、微小、简单”的元素的重要性。董恒江副院长从雅俗辩证的角度提出“普及性与共享性”是艺术创作永葆活力的源泉。

据论坛主办方孟建教授介绍,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研究基地、文化战略智库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成立八年来,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此次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参与到长三角文博会中来,就是要与上海东方文化创意发展中心一起为国家文化新一轮的大发展,为长三角文化进一步的大繁荣,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