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在西海美术馆揭幕

阅读 1001
来源 艺术中国

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在西海美术馆揭幕

安东尼·葛姆雷在“有生之时”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晁启轩

作为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创作直面人类于宇宙万物间立足点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曾获得包括特纳奖(1994年)在内的诸多奖项。

展览“有生之时”激活了西海美术馆两个迥异的空间——4号和5号展厅。35件雕塑在4号展厅以网格的形式展出,以呼应空间的封闭性。展览中将呈现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包括早期的《高原》(1985-86)和《隔膜》(1995),它们表面被横轴和纵轴所切分;也有以不锈钢和铁为材料的作品,用相似的轴线布局身体内部的空间。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聚集I》标志着葛姆雷首次尝试将“像素化”的躯体转变为实体化的存在;《意义III》运用彼此相交的钢条网格绘制出身体的内部空间;《珍藏II》参考史前巨石,将人体结构视为不稳定的石板结构。

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在西海美术馆揭幕

展览现场, Living Time, TAG Art Museum, Qingdao, 2023 © the artist Photographer © 黄少丽 Shao Li

展览收幕于5号展厅的四件“扩张系列”作品,源自艺术家对于重塑皮肤边界的痴迷。《身体》(1991/93)、《水果》(1991/93)、《大地》(1991/93)、《最终产品》(1990/93)四件作品通过将躯体皮肤向外扩张形成如葛姆雷所说的“封闭爆炸”。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不再是只关于人体,而是与古生菌、早期的细胞生命、水果甚至蔬菜有所关联。《大地》与《最终产品》受制于重力、居于地面;而《身体》和《水果》则悬在空中、游离于地表之上,被细长且垂直的钢缆悬挂于天顶。空间之中充满活力。

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在西海美术馆揭幕

展览现场, Living Time, TAG Art Museum, Qingdao, 2023 © the artist Photographer © 黄少丽 Shao Li

“有生之时”的开幕距离葛姆雷首次到访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1995年,艺术家来到中国为与当地人合作的大型装置作品《亚洲土地》(2003)进行调研,他曾先后前往西安、北京紫禁城、南京、阳朔以及山东淄博的砖厂。葛姆雷曾谈及这次旅行对其生活及工作的持久影响,“我意识到中国与像素的关系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砖作为一种普遍的几何单元,却又与具象世界相关联。举例而言,行走在中国,看到各地砖厂,南京城墙的灰砖,我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文化,这与土地的形式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将出版图文并茂的书籍,除了大量实景摄影图片,亦收录了策展人范迪安、出品人孟宪伟、学者杨北辰的文章,以及安东尼·葛姆雷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一次对话,将展览内容置于艺术家更广泛的实践及其与中国长期接触的历史之中。

本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2月10日。

关于策展人

范迪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曾策划《中国怎么样?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8》《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等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艺术家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创作直面人类于宇宙万物间立足点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

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包括莱姆布鲁克博物馆,杜伊斯堡(2022);福尔林登博物馆,瓦瑟纳尔(2022);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2022);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2021);绍维克辛德尔芬根美术馆,辛德尔芬根(2021);M+博物馆,香港(2021);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9);提洛岛,希腊(2019);乌菲兹美术馆,佛罗伦萨(2019);费城艺术博物馆,费城(2019);龙美术馆,上海(2017);国家肖像美术馆,伦敦(2016);观景城堡,佛罗伦萨(2015);保罗·克利艺术中心,波恩(2014);巴西中央文化银行,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及巴西利亚(2012);堤坝之门美术馆,汉堡(2012);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圣彼得堡(2011);布雷根茨美术馆,奥地利(2010);海沃德美术馆,伦敦(2007);马尔莫美术馆,瑞典(1993);及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胡穆勒拜克,丹麦(1989)。永久公共艺术作品包括位于英国盖茨黑德的《北方天使》、克罗斯比海滩的大型装置作品《别处》、西澳大利亚巴拉德湖的装置《澳大利亚腹地》、位于荷兰莱利斯塔德的《暴露》和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的《和弦》。

安东尼 · 葛姆雷1950年生于英国伦敦。他曾荣获1994年英国特纳奖项,1999年南岸视觉艺术奖项,2007年伯恩哈德·海里格尔雕塑奖项,2012年大林奖项,2013年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项而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葛姆雷曾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97)和爵士封号(2014)。他曾荣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员。此外, 葛姆雷自2003年起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关于西海美术馆

西海美术馆创立于 2019 年,是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美术馆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主体建筑17,000平方米,12间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海而建,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

西海美术馆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聚焦本土与全球,以学术、展览、教育、收藏为一体,致力于现当代艺术的推动与发展,通过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创新表达,为公众呈现传统与当代的高品质展览,通过时尚与设计、音乐及表演等活动延展公众对艺术的互动与新认知。在全球当代艺术发展中追求对已有美术馆型态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如同蜃景般映射现实而充满迷幻魅力的文化场域。

关于常青画廊和常青艺术慈善协会

常青画廊由三位好友——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洛伦佐•飞亚斯其(Lorenzo Fiaschi)和莫瑞希欧•瑞哥罗(Maurizio Rigillo)于1990年在意大利圣吉米那诺成立。同年非营利组织“常青艺术慈善协会”正式成立,致力于定期产出公共艺术项目与慈善活动,与国际界与地方本土的艺术家们建立羁绊,活动的范围不仅集中于大城市,也辐射向更广阔的土地。

2004年,常青画廊在北京798艺术区正式设立了第二处空间,为最早在中国成立空间的国外画廊之一。从那之后,画廊一直承担着尤其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为中国的艺术爱好者提供欣赏国际艺术大师作品的机会。

继北京空间后,常青画廊又陆续在法国穆琳、古巴哈瓦那、意大利罗马、巴西圣保罗、法国巴黎、阿联酋迪拜开设空间,常青通过对画廊版图的不断扩张壮大,希望为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提供持久养分和对等的交流平台。 而今,常青画廊已跻身全球20家最重要画廊之列。

(图片由西海美术馆提供并允许使用)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