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阅读 1075
来源 艺术中国

在历届金鸡湖双年展的多个主题展中,策展人吴洪亮一直深度参与其中。继2016年“自·牡丹亭”、2018年“自·沧浪亭”、2020年“自·长物志”之后,吴洪亮在“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中开启了全新的系列。

作为金鸡湖双年展的三大主题展之一,“虹——来自桥的世界”以“桥”为线索,集结了费俊、张永和、赖声川、霍建起、丘挺、王绍强、限象工作室等国内外三十余位(个)跨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团体,融合不同的创作媒介,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理念,从现实场景到虚拟世界解读桥的多重文化的丰富意涵。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有威尼斯的桥。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真的、可以走上去的桥。穿过拱门,入眼是一连串桥的影像,这是艺术家费俊的新媒体作品《睿·寻》,观众可以扫码进入作品的小程序,通过识别影像中苏州友好城市威尼斯的桥,程序会自动关联到一座与之形态相似的苏州及中国各地的桥。《睿·寻》与那座桥,都源自201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与当时将25座来自中国的桥以数字媒体的方式搬运到威尼斯、分布在去往中国馆的25座水城桥上不同,费俊此次用相同的手法将威尼斯的桥“搬”回了苏州。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有武汉的桥。不会游泳的柯明在行为作品《渡江》中用特定的方法实现了横渡长江,在整个过程中横穿过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晴川汉江桥,在特殊时期构建了一座能在心灵之间自由通行的的物理之桥。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吴洪亮曾为艺术家丘挺策划个展和雅集,并与赖声川导演共同促成了丘挺为新版的《暗恋桃花源》绘出《桃花源》长卷,融入了《暗恋桃花源》舞台的背景。此后,新媒体艺术团队限像工作室基于丘挺的“桃花源”系列作品完成了数字生成影像《桃幻》。音乐人张曼为影像作曲,画面节奏在算法的驱动下与音频数据信息做强关联联动,进一步探索视觉与听觉的共鸣。展览中这一景题从中国园林的实景中吸取灵感,更好地将观众代入到桃花源的意境当中。临近《暗恋桃花源》的影像作品,来自艺术家王濛莎的《镜花水月》描绘了一个脱离世俗的桃花岛。红衣女子卧游春日庭院,可以欣赏到江南早春的花朵、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如同一场东方爱丽丝梦游仙境抑或水墨乌托邦。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王绍强的《天光》在墨戏中追摹古人,在黑白皴染中寻求天空的光线和浮云的质感,构图上方形如虹弯的一线留白,点出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中澄明和开悟的境界,甚至更为宏阔与辽远。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站在AI时代来临的起点,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极大地超越物理环境限制,虚拟的网络空间在全球建造起新的“桥梁”。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吴洪亮:由叠加的桥走向生发的“虹”

这是您第四次为金鸡湖双年展担任主题展策展人。请您介绍一下您与苏州的渊源。

吴洪亮:2016年第一次来金鸡湖双年展做展览时,我希望能做一个围绕苏州文化的当代艺术展览,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苏州传统文化进行阐释。那几年我正好爱上了昆曲,也能听懂一点点。再加上2016年恰逢“汤莎400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竟然是一年去世的。于是我就策划了一个致敬昆曲的展览,题为“自·牡丹亭”。据说这个展览当时创造了金鸡湖美术馆的一个观众的参观记录。昆曲与园林真是密不可分,而沧浪亭又是苏州相对完整的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于是,我在2018年做了一个关于园林的展览——“自·沧浪亭”。到了“自·长物志”,则是借由明四家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著作《长物志》,对“物”进行一次冷静的重视与反思。这么多年的合作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在苏州做这么多展览,可能我对传统和当代的认识就没那么深刻。这些展览经历给我后来做威尼斯双年展很多启发。

参与这么多届金鸡湖双年展,在您看来,金鸡湖双年展对于苏州来说有何意义?

吴洪亮:金鸡湖双年展的意义在于,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提醒我们,双年展对于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苏州不缺历史,不缺文化,也不缺经济支撑和热爱艺术的公众的热情。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多心血来举办双年展呢?回望人类双年展的历史,双年展这个概念来自苏州的友好城市威尼斯,从1895年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双年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以艺术的形式如何让一个城市更加鲜活,如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通过艺术找到自我、激发人们发展未来的动力。所以,艺术其实是基于过往、攥住今天而期盼未来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基于苏州的历史,当下的苏州还有哪些能给到艺术家以启发?所以,“虹——来自桥的世界”是对苏州的一次致敬,是经历风雨之后外化出来的一道彩虹,而桥则是穿越时空的存在,是此岸和彼岸的携手,是力与美的结合。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没有清晰地划分结构,而是以“八景”来进行串联。请您介绍一下这八景。

吴洪亮:这个题景是跟古人学的,每个景致都有不同的题法。每个题景都自带美感,但是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最后一个——“笑看不穿”。只要对苏州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会知道唐寅和他的《桃花庵歌》。很多评弹艺术家、电影演员都会诵读。这首诗有很多版本,我选择了这个: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想到这个板块和这首诗的时候,联想到的是艺术家杭春晖在2020年广东美术馆个展“本之末”中做的一个作品。为了让那次展览呈现出广东的烟火气,杭春晖带着他的团队去了深圳的大芬村,那是全世界生产商品绘画最多的地方。他在那里不仅拍摄了很多在大芬村的绘画工作者,还因为突然而至的想法将这些人当时剩下的颜料罐都收集下来,最后做成了一面墙,还有一根柱子,像是巴别塔。此次,这些颜料罐变成了一座金字塔,周身是彩虹的颜色。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我当时就觉得特别感动。都说大芬村的作品是行画,这些绘画者们是画匠,而金字塔象征着崇高。在这个现有的这个空间逻辑里谈论这个问题会更加深刻。金字塔有塔基和塔尖,到底什么艺术的底,什么是艺术的尖儿,艺术家本人提出了他的疑问,这是一个可以留给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笑看不穿”作为此处的题景,很有意味。

一个艺术展览会有好几个维度,有艺术本体的维度、甚至本体中的色彩的维度,还有是哲学的维度,而双年展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当下的认知。这个展览以桥为名,可以理解为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大家可以联想到更深层的意思。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展览现场

金鸡湖双年展进入了第13个年头,从一个艺术圈的事件演变成为一个文化圈的事件,甚至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您如何看待金鸡湖双年展未来的发展?

吴洪亮:其实每个双年展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节日。核心在于如何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艺术方式集萃艺术资源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术问题,也就是艺术发展的本体问题;另一个是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撑,如何通过文化树立城市品牌的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并不是两年举办一次就是双年展,背后支撑是一整套叙事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生发方式。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解双年展时,我们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很学术、很先锋的展览形式,而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中的展览常态。随之而来,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也有很多人特别焦虑,为什么公众不能理解艺术?作为从业者,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家创作的跳脱,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就有些困难。放在以前,这是艺术圈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止对于双年展和艺术的探索,而是要更有效地把艺术根植于城市和生活当中?我个人的想法是,不要因为遇到了新问题而止步或者一刀切,我们应该研究它的可持续性。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不缺少经济支撑,也不缺少公众热情,这样的双年展如何保持投入的可持续性、以及持续具有魅力和升级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在此地、于此时要考虑的问题。(文/江静 图片由金鸡湖双年展提供并允惠使用)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