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阅读 662
来源 艺术中国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的领军人物,刘庆和因“新生代”和“都市水墨”为艺术界所熟知。然而,本次展览并非着重于对这一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试图牵引出艺术家40多年间的全貌,如何广泛的展开对语法、主题、叙事、象征与隐喻的艺术实验,来推进自身的变革,并始终与当代艺术同振共生的关系。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展览现场

“新都市、新绘画”部分则指向更为重要的转变,刘庆和开创性的显现了水墨这一媒介的超越性,它所提供的独特感受,精准地捕捉了都市的虚像,和同时期的其他媒介相比,更为本质的触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情绪”。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展览现场

漫长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庆和最为显著的几个特征:都市系列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念和语言的独特贡献;在不同的土壤和媒介中汲取营养,始终将水墨作为当代艺术的前线工作进行考量;独特的个人口音,以地方性语言的方式,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绘画叙事结构;从未更改的现实主义的底色,从象征走向隐喻,从文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赤霞》,纸本水墨,360 x 800 cm,2024

一、巨作与画谱

和以往的线索不同,展览并未以正叙或倒叙的方式来回溯刘庆和的艺术历程,而是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以2006年以来最为代表性的巨幅作品和横跨40多年的手稿的对比,作为开篇。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风·水》,纸本水墨,270  × 500 cm,2010

视角的改变,同样带来了感知的变迁。这些画作,不同与传统长卷中流动的阅读感,它提供了一种接近于窥视的感受,仿佛站在高处透过密林看到的一片开敞的湖泊,让故事多了一层遭遇感,时刻在发生变化。同样,“留白”在这里变成故事边缘的模糊,场景虚化的边界,为观看提供了一种阻隔的距离,观者与画中人仿佛处在两个世界,一个闯入者的目光。或许是因为俯视的视角,这些人物显得更加渺小和压迫,仿佛命运中的玩偶,人如蝼蚁一般有着定数、无助的宿命感。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有鱼》,纸本水墨,270  × 500 cm,2006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机制?展厅中心的“画谱”给出答案,它借用传统长卷的展出方式,以和巨作中的当代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近百张手稿,在时间的积累中铺陈抵达这些“巨作”的路径:连环画造就了刘庆和有别于多数水墨艺术家的传统,对“塑造”情节本身的强调,对“笔”和“线”的频繁运用,也为之后的叙事性打下了伏笔;素描系列让我们窥视到艺术家最初的情感,光影和造型如何塑造了时空;各式手稿和底图,显露了巨作最初故事的灵感和构思的缘起,场景的确立;临摹系列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艺术家走过的前路,沿袭的资源,中国传统绘画对其挥之不去的影响。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1953》,纸本水墨,65 × 55 cm,2014

1990年代初,已在中央美院毕业留校的刘庆和,住在王府井宿舍的筒子楼里。几年后,美院随着城市的改变,迁往彼时的“郊区”望京。“都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城市和刘庆和的生活,也改变了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人们聚会的场景,爱情见证的方式,各式家具和生活中的器物重新定义了现代家庭的含义。关于人生的困惑和沉重的家庭命运,被一种从未有过的“休闲时光”和“中产生活”所替代。也是那时,刘庆和参加了著名的“新生代”画展,以近距离的方式描绘身边无意义的日常生活,并将摄影的非完整性、流逝的午后,定格于“家庭”。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东新街18号》,纸本水墨,55 × 65 cm,2014

或者说,这些由时间和记忆达成的作品,既是绘画的魅力,亦是一段段档案,它追溯着个人的记忆,已确认自身的来处,却无意间牵引出的遥远的发生,成为时代变迁的佐证,中国近百年巨变中细腻而又温情的缩影。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写生》,纸本水墨,51 × 68 cm,2014

在展厅的左手边,选取了刘庆和一组不同时期的人物肖像,以并列对比的方式显现作品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在这些同等尺度的肖像中,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感受,它取决于视点、角度的变化,五官塑造的手法也截然不同,背景的留白与饱满,人物的发型与姿态都在加剧着画面感知的差距。而在另一面墙上,我们精选了一组叙事的推进,从头像到胸像,从单人的描绘到多人的场景,以显现刘庆和对“故事”的塑造方式。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朝阳》,青铜,11 × 7.5 × 15 cm,2019

实验又总是危险的,它伴随着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始终需要一种尝试做错的精神与行动。或者说,如果安全,刘庆和只要坚称自己是水墨艺术家,便在水墨中数一数二。然而,当“水墨”不再作为身份的特权,它所给艺术家庇护的福利也随之消失。但随之而来的转机,便是刘庆和摆脱了水墨内部的前卫竞争游戏,不断的寻找更为丰富的坐标,他有着水墨画家少有的雄心,以期许和当代艺术的变革同生共振。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女生1993》,纸本水墨,65 × 55 cm,2014

在刘庆和之前,水墨鲜有以一种半日记、半自传、半口语的方式,来描绘一段自我回溯的历史。“白话”系列无疑是一种的新的文体,它使得水墨不再固步自封于一种文人诗书画或是现实主义的语法之中,以重新建立观念-媒介—叙事-意象和隐喻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青春在海河畔》,纸本水墨,65 × 55 cm,2014

“白话”以一种细微而又动人的视角来提取记忆,让观众得以在那些散落的证件、奖状、课本中察觉无法重返的童年,长眠的秘密,生命中深埋的欢喜。或者说,打动我们的并非故事,而是叙述者借以绘画的意象和隐喻,所牵引出的一份无与伦比的柔情。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烟·云》,纸本水墨,190 × 180 cm,1993

五、新都市、新绘画

1990年代,中国社会以如今难以想象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全新的名词“都市”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都市生活无孔不入,它最大程度上动摇着人们过去生活、欲望、时间感和理想的理解。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王先生》,纸本水墨,140 × 120 cm,1994

也是在这个时期,刘庆和从“新生代”开始,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与语言,迎来自己的创作的全盛时期和艺术史中的声名。1993年的《烟云》,1994年的《王先生》便是其中的杰作,它一方面敏感的捕捉了中国都市化人格最初的情形,另一方也引发了从当代艺术到水墨的一系列文化变革。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呼吸》,纸本水墨,180 × 140 cm,2001

和哲学、社会学的视角不同,这些作品拓展了现代性感知的含义。它不再是现代都市对人的定义,而是着重于对情景、情形的描述。刘庆和通过水墨这一古老的媒介,在这场时代的巨变之中,发挥了它神奇的作用,和同时期的绘画、摄影作品中重点对人物状态描述相比,水墨更有利于对都市化本身情景和感知的表现,刘庆和如洞见般描绘了一种现代社会独有的“情动”。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斜阳》,纸本水墨,200 × 200 cm,2021

六、时间的疏离

一组绢本上的小幅人物作品,占据了左侧的墙面。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它们多了一些清澈的简约和时尚的光亮,有着半透明式的质感。说是写生,它的色彩又不来自于自然,倒像是屏幕闪烁的荧光点。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浅水》,纸本水墨,200 × 200 cm,2023

在刘庆和漫长的艺术探索中,很少有“熟能生巧”的典故。他总是与过去熟悉的的经验保持着距离,不断的尝试生成新的可能,以保持某种难得可贵的“生涩感”与“在场感”。也许是从未定格于某个单一的“我”,他的作品风格总是如此的多元而又含糊:传统水墨中的小品,文人画的趣味,科技带来的全新光影,女性的休闲、简约与优雅,现代社会中普遍的疏离感,充满想象的魔幻与陌生,在他的作品中反复交错。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流星雨》 ,纸本水墨,220 × 170 cm,1999

七、近作的回想

在展览的尾声,我们选取了刘庆和最新的几件作品和过往的片段进行回溯,试图勾连出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线索中,隐藏在艺术创作背后的艺术家的世界观与生命观。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灼日》,纸本水墨,300 × 150 cm,2017

而在另一边,一张1999年的《流星雨》,一张2017年的《灼日》,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现实的姿态,一种是夜晚的都市人在迷茫之中仰望的星空,以寻求自然永恒和不可解的宿命,另一种是灼日之下峭壁上的人岌岌可危的战栗,一切悬而未决。两种状态指向生命中的对立,那种在俯仰之间,永不可解的困顿。名为《爱你》新作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从生命的孕育开始,骄傲与耻感,天真的孩童与亦正亦邪的小丑,总是我们生命中如影随形的危机,选择之间从未有终极的答案。直到此刻,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刘庆和巨作中的野湖,还是都市中的无休无止的欲望,或是白话里儿童的理想与成长,它们都不过是没有彼岸的此刻,生命中投注意义的“徒劳”,注定虚无的“情动”。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中国天津。1981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庆和的作品广泛展出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包括中国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武汉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松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大皇宫、伦敦萨奇美术馆、柏林汉堡火车站现代美术馆、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美国查森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 MUMOK现代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孔德杜克宫、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吉朗美术馆、墨西哥塔马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西库里蒂巴博物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等。他曾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2013年度水墨艺术家奖。他的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

关于策展人

跨越45年的日记式叙事 刘庆和同名大展“刘庆和”

展览现场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