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阅读 863
来源 艺术中国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艺术和建筑历史学家因此认为扬•凡•艾克一定拥有充足的建筑知识,因为他所想象出的结构是他所认为的完美建筑的理想化形式,比如《教堂圣母子》中尖柱廊上方出现的圆拱形三拱廊,这是在当时的教堂中近乎不存在的建筑特征,但却近乎完美地被扬•凡•艾克画了出来。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喷泉边的圣母》,板面油画,左图*:扬•凡•艾克,1439,皇家安特卫普美术馆藏;右图:改编自扬•凡•艾克,佚名(South German Master),约1460-70

《喷泉边的圣母》的改编作品比原作尺寸大得多,原作仅有19cm×12.5cm。《教堂圣母子》同样是给人观感很“大”、实际尺寸却比想象要小得多的作品,它只有31cm×14cm,什么概念?长度跟A4纸差不多,宽度大约只有A4纸的三分之二,扬•凡•艾克正是在这样一个小空间里构建出了一个大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那些繁杂精细的建筑竟然出现在这样一幅“微型画”中,此刻只觉得更“变态”了。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不过就算被允许怼在画框外的玻璃上用放大镜看细节,但还是不过瘾。

别愁,这问题有人给咱解决了。

当细节被放大

早在1604年,佛兰芒画家、诗人、美术史史学家和美学理论家卡雷尔·范曼德尔(Karel van Mander,1548-1606)就曾写道:“几乎可以数清人物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马的尾巴和鬃毛,它们被凡·艾克画得如此精妙细腻,让所有人赞叹不已。”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相同,人们仍然对这种精妙细腻的程度赞叹不已。然而今天也有不同,人们可以借助科技更高清地欣赏这种精妙细腻。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柏林特展现场的布局,左侧空间有两个超清大屏的交互式视频装置,它以特写的方式展示扬•凡•艾克现存全部20幅作品,超过三百处细节可以被放大。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开启后整体效果,扬•凡•艾克 &休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约1385/1390-1426),板面油画,比利时天主教根特教区圣巴夫主教座堂藏品(Sint Baafskathedraal)

《根特祭坛画》由扬•凡•艾克及其兄弟休伯特•凡•艾克为一对富有的贵族夫妇联合创作,至1432年完成时,它是最为古老、也最著名的使用油画而非蛋彩创作的板面画,也是早期尼德兰绘画的奠基之作。这幅尺寸惊人的多翼式“开闭形”巨幅祭坛画由20个独立面板组成,闭合时的外立面有8幅作品,全部打开后有12幅作品在内里。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根特祭坛画》*主面板局部修护对比图

相较于官网,柏林特展现场的交互视频设置得更有沉浸感,你可以站在视频前的指定区域,通过移动脚步来选定要被放大的细节。一幅画的细节会关联到另一幅杰作,循环往复,带你穿梭于现实中几乎永远不可能汇聚一处的作品集群,让你一次又一次沦陷于被无限放大的扬•凡•艾克的细节中。

先前觉得丢勒(1471-1528)已经够细了,但当扬•凡•艾克被放大,才能体会到为什么百年后丢勒旅行至尼德兰、看到凡•艾克作品时差点儿看跪了的心情——凡•艾克的签名是“尽我所能”,原来是“超能”的“能”。

放大扬·凡·艾克(下):美妙藏在细节中

《根特祭坛画》*局部细节

“美妙藏在细节中”,这句话可以说是为扬•凡•艾克量身定制。当那些裸眼无法分辨的高清细节扑面而来,给人带来的冲击无以言表,你对此解释不通又束手无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那些是用裸眼甚至都无法看清的细节啊,那些是需要高清再高清放大后才能捕捉到的细节,而作为一个人类,扬•凡•艾克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要么他的眼不是人眼,或者他的手不是人手。最终词穷作罢。

这是与艺术同频共振最美妙的时刻,仿佛有了生命,你眼见它活了过来。(本文配图除*星标外,其余作品均为作者拍摄自展览现场)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