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阅读 717
来源 艺术中国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致辞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指出,刘九庵先生的鉴定研究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美术史框架的系统把握和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重要画派、代表画家主流风格以及非主流特点烂熟于心的基础之上,从历代书画发展渊源、流变框架的宏观处着眼,从具体书画笔墨风格,乃至署款、印章的细微处着力,在把握总体的格局下关照细节。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实践经验的归纳与理性提升,为古书画鉴定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刘九庵先生一生以提携后人为己任,他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为故宫博物院培养中青年人才,还频繁赶赴全国各地授课,为全国的文博系统培养人才。“昭昭鉴书画,谦谦待世人。”刘九庵先生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都为行业树立了楷模,刘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但他留下的学术资源和风范,则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财富。

从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到组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老先生们的努力,见证了20世纪后期我国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时至今日,文物事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更应该接续前辈们的传统,不断加强研究、培养人才,在做好文物鉴定的基础上,深化文物价值的阐释和保护传承。本次展览和研讨会正是故宫与中国美术学院又一次深化交流的成果,期待未来双方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展览等领域有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史论家任道斌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史论家任道斌先生真切地回忆了与七人鉴定小组的老先生们交往的细节,并总结了7位先生的5个特点。第一点是自信,相信中国的东西只有我们中国人能够鉴定。第二点是他们都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鉴定方法,绝对不会用西方的理论来套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第三点是他们非常爱国,热爱自己的专业,四处奔波甚至有时坐冷板凳,他们也乐在其中。第四点是“有文化”,他们把经验和心得文字化,传给后人,著作等身。第五点是有学问,这个学问不光是文史哲、儒释道,而且是美术的书画、印章、绘画、构图、造型、色彩、线条,包括山水的湿法、水法、云烟法,他们都很熟悉。他们不仅都会动笔,都会写字画画,而且文物知识也非常丰富。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很多海外书画回到国内,技术水平和鉴别能力也日益提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更应该继续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不断完善下去,未来新的鉴定小组的人才组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开幕式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期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各大高校、博物馆以及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从刘九庵先生的学术经历、中国古书画鉴定学科发展以及古书画鉴定相关专题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展出,将持续至2024年1月12日。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鉴定与创作共同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潘天寿先生作为20世纪坚持民族绘画特色的大家,在笔墨语言、绘画思想、美术教育及书画鉴定等方面都进行过深入的钻研与探索。上世纪50年代,潘天寿同吴茀之、诸乐三等人共同为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购藏散落在民间的古画,以供教学和研究之用,从而为学校留存下一批宝贵的书画藏品。1987年,刘九庵先生曾到访杭州为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所藏的书画作品做过鉴定分析,并在《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中留下记录。潘天寿、刘九庵二位先生都对中国美术学院的书画鉴藏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文脉中超越时空、会集合流。

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文献展”,不但呈现了中国书画鉴定学科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潘天寿、刘九庵等老一辈艺术家和学者对于中国书画鉴藏、研究的热忱,严谨的治学精神,更强调了书画鉴定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刘九庵先生挥毫

本次展览汇集了刘九庵遗存的工作笔记、照片、影像、书法、往来唱和书画作品、友朋信札,另有他生前的重要收藏等。希望通过本次文献展览,还原刘九庵一生的治学之路,以励后学。

展览同期还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古代书画鉴定领域的重要专家和青年一代学者共同参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谈到:“值此学科建立三十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一道,以举办纪念刘九庵先生文献展览为契机,重新梳理并力图呈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发展历程,把先生们遗留下来的学术遗产发扬光大,与社会共享。这对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的研究和美术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1 

积累300余万字鉴定笔记 

42年深入研究,有广度  

1956年,眼力高超的刘九庵经陈半丁推荐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1958年,刘九庵第一次外出鉴定,前往安徽省博物馆与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部鉴定书画,武汉军区的一批书画是解放初期,不法商人准备盗运出国被检查扣留下来的。刘九庵到达的时候,有的作品已经被挑选走,刘九庵慧眼独具,在这堆“多属伪劣之品”中发现了一张“明人绢本人物画”,办理了捐赠手续带回故宫,改定为南宋画,正式定名《柳荫群盲图》,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九庵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70余年,成就斐然,贡献突出:他两度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组”,赴全国鉴别、鉴定古书画累计6万余件。在故宫博物院期间,刘九庵与徐邦达、朱家溍等一道,进行古代书画的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他们重新整理、考订了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古代书画,开创了全新的科学鉴定方法,奠定了故宫古代书画鉴定研究的学科基础。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杨仁恺、刘九庵、谢稚柳等人鉴赏文物(左二为刘九庵)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谢稚柳与刘九庵往来书信 1987年7月6日

1954年6月,时任华东局副秘书长、党校副校长的吴仲超被调到故宫博物院当院长。他刚上任时,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远不能匹配当时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吴仲超从院外调入了一批有丰富文物鉴定经验的专家,如唐兰、王以坤、徐邦达、孙瀛洲、罗福颐、耿宝昌等人,极大地充实了文物整理、鉴定队伍。1956年,刘九庵经由陈半丁给吴仲超写信介绍,正式进入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了1959年吴仲超给刘九庵写的赠语:“愿你始终不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奋斗,保持无间断的向前跃进!刘久庵同志留念!吴仲超。1959年2月。”

叶恭绰是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收藏家,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他收藏过的名品有王献之《鸭头丸帖》(上海博物馆藏)、高闲《草书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宋徽宗《祥龙石图》(故宫博物院藏)、梁楷《布袋和尚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行书胆巴碑》(故宫博物院藏)。八十岁以后,又将所藏书画、古董、典籍悉数捐赠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文博单位。根据笔记, 1956年8月7日,叶恭绰曾到故宫调看藏品,刘九庵负责接待。此次展出了叶恭绰为刘九庵行书《万壑海棠联》:“万壑交流千岩竞秀,海棠开后燕子来时。九庵先生属,遐翁。”这件对联是叶恭绰与刘九庵交往直接的明证。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张大千 观音 纸本墨笔  54.5cm×29.5cm

刘九庵参加过两次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与谢稚柳的交往非常多。1962年至1964年,刘九庵参加了以张珩为首的鉴定小组,成员最初为张珩、谢稚柳和韩慎先,因韩慎先去世,刘九庵加入。其后张珩去世,又改为谢稚柳、刘九庵、启功继续鉴定。1983年,国家再次组建巡回鉴定小组,谢稚柳、刘九庵都是其中的成员。他们对全国208家收藏古书画单位的61000余件古书画逐一进行鉴定,长达7年。谢稚柳多次为刘九庵作画,此次展览的有1962年作《峨眉华严顶》,1984年作《墨荷图》《竹》《画竹并题元人墨竹歌》,1990年作《珠联璧合册》等。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明 王鏊 恒庵杜先生寿藏铭之一 23cm×40.5cm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明 祝允明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 纸本(局部)

陈淳在书画上极具天赋,跳出了师门,文徵明如此评价:“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他在吴门派花卉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将草书笔意融入写意画中,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画的新风貌,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陈淳也善作山水画,世不多见,偶有着笔,不同凡响。《设色山水卷》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作者时年五十八岁,勾画山石烟树,高士垂钓,逸笔草草,不为法度所拘,是其晚年杰作。明清历经项元汴、路衍淳、景星收藏。

董其昌学书从唐碑入手,继而上溯钟王,后又遍临宋人真迹,尤得力于王羲之、颜真卿、李邕、怀素、米芾等历代大家的启迪。董其昌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他的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根基,章法上受杨凝式《韭花帖》影响最大,旁参北宋米芾的体势,疏淡空灵,简远清雅。《香光书髓》册作于崇祯元年(1628)四月,本月他与王时敏同游过昆山,还看到宋人《睢阳五老图册》,并临欧阳询草书、楷书《千字文》,此册内容所书为李白、王昌龄、陶渊明诗,遒劲入古,从中可以看出他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平淡天真的个性。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举行

清 王翚 仿六如居士山水 绢本设色 87.5cm×46cm

多年来潘天寿纪念馆在介绍与展示潘天寿艺术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搭建学术研究的桥梁,即通过推开美术史中的“小窗口”,探寻历史名家所关注的艺术问题,思考艺术本体在未来的发展,叩问如何使优秀文化在现今焕发恒久的生机。通过学术性展览的形式集中呈现刘九庵的鉴艺、研艺之路,这对推动书画鉴定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传承发扬传统中国画艺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