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阅读 532
来源 艺术中国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李芝伟县长代表龙游县政府发表致辞

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王杰教授主持, 李芝伟县长代表龙游县政府发表了致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代表参会的学者们致辞,瓷米文化公司吴琴芬代表主办方致辞。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方李莉教授发言

方李莉教授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概念——后农业文明,她思考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到工业化的乡村,是否有必要进入到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社会?是否可以在高科技加高铁、加高速公路、加网络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绿色的“后农业文明”?“后农业文明”是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体验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的战略资源。这个概念的提出,将会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概念之一,其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方李莉作为第一个完整的提出了“后农业文明”概念的中国人,缘于她看到中国是最有可能第一个在城乡联动中践行“后农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国家。由此,她希望这一理论和概念能成为中国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徐新建教授发言

徐新建教授就方教授和王教授的发言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阐述了三个团队(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基于多次对话形成的关联格局,亦即由不同视角形成的“互文性剧本”。其中的关键词分别是:后农业文明、乡愁乌托邦和数智新人类。徐教授在题为《农牧文明与乡愁乌托邦——从“智人演化观”看“中国现代化”》的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数智时代,AI与互联网等科技发明的日新月异,进一步引发了各家论说的涌现和争鸣。面对加速“升级”的人类演化,全面认知数智引发的“碳-硅叠加”,当是最需凝视与破解的未来难题。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范秀娟教授发言

范秀娟教授在《审美的连续性: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言中,指出中华美学传统表现为连续的、不中断的传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后农业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合理传承和大胆创新,并形成一系列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审美连续性景观。成功的艺术乡建表现为对农业文明核心要素、文化代表事项的充分重视和努力挖掘,表现出不同文明的相互滋养,表现出文明更替中的继往开来,中华文明因之而生生不息。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孟凡行教授发言

孟凡行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心态秩序建设》,他指出, 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甚至富裕了之后,人的心态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加大。后农业文明不仅涉及新的技术和生产力,更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心态秩序建设问题。充满弹性的社会心态秩序需要多元生态体系涵养。相比城市,多数乡村还保有含括自然、社会、文化和心灵四维度的完整生态体系。就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数字化问题和乡村的多元生态开发来说,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原乡人是不够的。乡村振兴的关键也不是吸引外出村民还乡,而是吸引市民下乡。普惠性的市民下乡文化建设,大投入、全覆盖是不现实的,但乡乡有书院,村村有“先生”是不难实现的。“先生”擅长的艺术方式或艺术式生活方式是沟通内外,重建乡村共同体生活关系,激发原乡人接续本土传统,涵育多元生态空间的重要触媒。文化润乡最终指向的是大国心态秩序建设。就此而言,心态秩序建设是新基建基础上的深基建。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安丽哲研究员发言

安丽哲研究员发言的题目为《后农业文明范畴中的中国式现实路径》,她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关于后农业文明与艺术乡建的关系,其次是关于艺术乡建的四种常见模式、主体构成以及如何验证后农业文明的模式与特点,最后是中国农工基因与后农业文明的关系,农工基因对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经济创意产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认为,艺术乡建是后农业文明理论的落地化实践。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景德镇式城乡联动地,通过城镇辐射乡村。具体实现路径是通过政策发现、培养手艺人与本地居民的自觉意识,吸引先锋艺术人群,加上学者建议,政府支持,即将原动力原乡民结合外来艺术家、创客的驱动力,加上学者的催化剂以及政府推动力从而形成“后农业文明式”的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卢文超教授发言

卢文超教授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发言中,介绍了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过程中,艺术家成为社会塑造者,依据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创作趋向于社会学家的角色,将此与自身对形式的精深把握相结合进行创作。尽管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明显,但艺术家的独特地位却无法被社会学家所取代,因为他们致力于探索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契合。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范晓颖博士发言 

范晓颖博士发言的题目是《艺术链接:社会参与式艺术作为方法》,她通过方李莉教授阐释的后农业文明社会的特点为剧场性、表演性和创意性的观点,认为在此背景下的艺术乡建可以把社会参与式艺术作为一种方法进行应用。

二、对话与总结:

在学者发言后, 会议进入了方李莉教授、王杰教授、徐新建教授和李芝伟县长精彩的自由对话环节。李县长表明,后农业文明的概念的提出和学者们的探讨,是一系列涉及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并谈到基于创新的未来、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开放包容等理念。他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描述的螺旋式上升而展开思考,他指出,在当今数字社会开始的时代,不仅要有编程冰冷的0和1,还要有文化、交流、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最后李县长提出“殊途同归,天人合一,和平共处”的表述。他认为,此次会议在龙游的召开,为龙游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主持人曹春生教授/范晓颖摄

本次会议的最大特点就是学者走出书斋,进入到乡村实践之地与乡村建设实践者对话。第一天主要是学者们发言,有50余名县政府各级领导听会。第二天是学者与当地领导对话的圆桌会议。会议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曹春生教授主持,与谈嘉宾就后农业文明在龙游的实践可能性,展开了丰富且精彩的探讨。与会嘉宾有:龙游县委副书记、县长李芝伟、瓷米文化的主理人吴琴芬、龙游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汪益平、龙游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沃海涛、龙游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孝余,与会学者代表有方李莉教授、王建民教授、安丽哲研究员、范秀娟教授、王永健副研究员、梁昭副教授。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瓷米文化主理人、龙游水脉艺术节总策划吴琴芬/范晓颖摄

同时,吴琴芬在多年艺术乡建实践之下,联合龙游籍艺术家傅拥军、徐赓良,一起重返家园,共同发起了2023龙游水脉艺术节。龙游水脉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对促进龙游文化艺术乡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后农业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讨与对话

在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双方希望能够达成“龙游共识”,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寻找“龙游模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处供稿,转自: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