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阅读 807
来源 艺术中国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开幕式上说:“新时期以来,清华美院设计专业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当年袁运甫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精诚合作,为学校和公众提供了优质的美育资源,既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希望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学院加强协作,推出更多高水平展览,共同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赓续历史文脉,书写当代华章。”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张敢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张敢说:“大家可能会把‘出光华记’与‘出埃及记’联系到一起,但后者是逃离,前者却是超越,背后的力量恰恰来自于袁先生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和有容乃大的胸襟。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都超越了原来的专业局限,走向了更宽广的领域。探索新艺术是袁先生当年的愿望,展览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今的艺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要具备何种素质?相信袁先生的‘大美术观’会带给我们启示。”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张晓凌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张晓凌说:“当其他学校还沉浸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时,工艺美院的学生已开始尝试装置艺术等多种形态的创造,这是工艺美院开放性的体现,也有袁先生‘大美术观’的影响。今天这四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或多或少与‘大美术观’有内在联系,从四位身上我感受到工艺美院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希望年轻艺术家们在这样的引导下可以有所领悟,思考自己艺术道路的走向,创造出中国人的优秀当代艺术。”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我想补充一点:今天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庆日,选择在今天开幕不是偶然,是对中央工艺美院学术传统的致敬。今年时逢袁运甫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同时也是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四位艺术家入学四十周年,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都是促成本次展览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特别感谢四位艺术家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青睐和慷慨捐赠,感谢你们!也期待更多优秀艺术家支持和帮助我们,不断推出更多优秀的展览。”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杜鹏飞为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颁发捐赠证书并合影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开创并书写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的重要篇章。1999年底并入清华之后,重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了铭记“光华路”的历史,清华大学将穿越美术学院的大路冠名为“光华路”,以昭示“中工不朽,光华永存”。袁运甫先生是“中央工艺”初创时期的第一批教师,为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今年时逢袁运甫先生诞辰90周年,又恰逢1983年入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入学40周年,他们在大学时代曾亲炙袁先生教诲,现在已经走出了各自的艺术道路,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彰显了以袁运甫先生为代表的“大美术”观,以及“中央工艺”的育人理念与教育成就。由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回望袁运甫先生及其学生的艺术风采。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今年是袁运甫先生诞辰90周年、去世6周年,也是他任职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校67年,他随庞薰琹、雷圭元两位先生从杭州北上正式开始从事“中央工艺-美术教育”70年,艺术史对他的解读和理解,随着20世纪这些“时间”的变迁,而有了“新”的涵义。

对袁运甫而言,“流行的”艺术史无非通过思想和作品解读他,譬如他主要的观点“大美术”,引用百度“袁运甫”词条:“对于当代艺术教育,袁运甫有自己的独到主张,他认为美术教育必须建立大美术观念,让学生全面学习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现在的艺术教育过细的划分,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受到很大局限,使每个人只能走一条狭窄的路。”这样解释“大美术”,对“正确的”艺术史而言无疑是悲剧的,它仅仅将袁运甫置于一个开明的美术教育家的位置,而隐藏了“大美术”真正的用心——这就是20世纪在主流艺术界通过学院、画院和协会将“美术”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中,袁运甫不满意于以上的“狭窄”而希望能够重塑美术的“使命”——改造社会的“价值”!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清华美院历史上,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这实际上是一条“另类的艺术”线索。当时间距离1999年“中央工艺”合并至清华大学近24年之际,这线索反而越来越明晰,这群人的追求也越来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它映照在光华路老校区门口那个张仃亲手设计的“衣食住行”校徽图形上——关心生活、改造生活——这才是“大美术”。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奇诡的是,在主流的艺术界,它始终处在“次要艺术”的地位中,“工艺”是“匠气”的代名词,它的校长和教授低人一等,学生口中的“中央工艺”这个简称,包含了含义复杂的世俗标榜。而这种习惯上的被轻视——今天的年轻一代不知道的是,延续了几乎半个世纪,直到新世纪“设计”专业的庞大力量崛起。

当构成主义、先锋派等风格的各式苏联车站,在今日俄罗斯的冬日寒风中仍然挺立时,艺术家对车站功能的充满未来意味的设计,使我们充满对作者的敬意,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塔特林,也许从来就没有所谓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鸿沟”。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还以袁运甫先生为例。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特艺系主任,先后引进姚庆章(照相写实)、茹斯·高(纤维艺术)、弗雷德里克·布朗(美国著名表现主义艺术家)、安东尼·尼克力(美国艺术史家)来讲学……他还请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来学校做讲座。这份名单很长,影响巨大,可以用“革命”形容,借用因创作《父亲》而影响巨大的油画家罗中立一句话:《父亲》采用照相写实的手法,他是无意识的,此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流派。而此时,中央工艺的学生们在“八五美术新潮”中,已经大量通过照相写实绘画开展创作,首届“前进中的青年美展”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时过境迁,我们才意识到,那是一所“革命”的学校,那里有一群“反叛”主流艺术的教师,因此,在多数人熟悉的艺术史之外,还存在着一部与众不同的“艺术史”。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这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都是八五时期“中央工艺”的同学,是袁运甫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初看各自的艺术追求迥异,但集合起来,脉络正是“大美术”思想下的革命和反叛。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央工艺先生们的年轻模样:张大力的行为和雕塑,呈现出强烈的讽刺与荒诞,视觉经验在他的作品面前是虚无的;马泉的装置是他身体介入自然的思想记录,充满科技感;于会见的具象表现绘画呈现对大地存在的追问,他在沉重之余又矛盾的显现“轻”的意向;袁加的作品继承了他父亲的唯美,但无论是构图、颜色和内涵,都与传统不同,壮丽的装饰结构下蕴含了复杂的抒情意味。

“革命”是艺术家以社会改造为宗旨,革所有已成为传统的艺术的命,“反叛”是对流行风格和流派的扬弃,是对主流艺术体制所形成的固化秩序的反叛和出走。这一部另类的艺术史的精神内涵和行动属性,寓示在曾经的校址光华路上——它不应被埋没,而应在新的艺术史中重建。

2023年10月18日写于良渚

展览现场

于会见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于会见多年来以布面油画、纸本水墨、纸本水彩等媒介进行创作研究与多元表达,他以鸟、树、塔等视觉符号为载体持续进行类似词汇学的训练,从而对作品中的寓言意义进行强化和升华,蕴含着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解读,展现了他对民族、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怀。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马泉,1962年生于陕西西安。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近十年来,马泉陆续使用水墨、装置、影像、音乐、版画、油画等混合艺术媒介进行实验性创作,力图打破艺术与科学的壁垒,超越视觉的固有界限。 

张大力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张大力的公共艺术始终围绕并介入中国的社会现实,其独有的敏感也始终与社会生活的脉动保持同步。从最初的“实验水墨”到“城市涂鸦”,再到之后的“历史影像”,直至现今的“古法晒蓝”,艺术家凭借油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和文献等多种媒介展开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和对时弊的激烈批判。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袁加,1963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绘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出光华记:袁运甫与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联展 再现“大美术”教育思想

袁加的绘画是宣泄个人视觉认知的自由表达,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北京、上海、青岛、广州、莱克桑德、波士顿、芝加哥、纽约、西雅图和迈阿密等。袁加亦是一位公共艺术家及艺术策展人。(图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