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阅读 784
来源 艺术中国

2023年上半年,湖北美术史上规模最大、学术性及创新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落下帷幕。从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6个月的展期内,总共迎来80万人次的参观。而在紧密地筹备中,新一届的武汉双年展也即将向我们走来。

借助双年展这一艺术展形态,武汉何以在九省通衢的称号外,进一步稳固其“中部艺术之城”的地位,并将艺术之能辐射全国?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重回世界》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海报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哪里?如何才能给予人们以更多的幸福感?怎样才能激活城市的创新与活力?对于上述问题,武汉以一场高水平的“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给出了答案,即关注不同文化下艺术家的对话,突出多样态文化的和谐共生,从艺术的角度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外观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五大展览板块海报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开幕式,范迪安致辞

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双年展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兴旺发达的标志,2022武汉双年展立足武汉,面向世界,以开阔的文化胸怀汇集全球艺术优秀成果,以创新为主题彰显中国艺术的时代精神;通过城市、文化、创新、生态、开放五个专题板块,展示中国艺术创造与国际艺术发展的共同趋势,展现守正创新、探索开拓的艺术发展气象;通过三馆合力、全城联动的组织架构,使艺术走向城市生活,走向公众审美视野,为公众带来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艺术家唐晖与作品《Cyberbobo》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观众在作品《Cyberbobo》前驻足

本届双年展定位为湖北美术史上规模最大、学术性及创新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共迎来观众80万人次。其中,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中艺术家唐晖高达10米的数字绘画装置《CYBERBOBO》成为年轻人竞相打卡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效力。武汉美术馆在最后10天放开了观众预约限制,其中一天入馆观众超过1.2万人次。据统计,双年展期间,武汉美术馆吸引了全国36个美术馆、博物馆团队及近700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全球19个国家的领事官员及游客到馆参观、交流。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第100000位观众入场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装置作品《粒子的来世》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装置作品《界线》

自18世纪双年展出现在公共视域后,艺术品的交易流通方式就从上层社会定购,变成了在大型展览中自由购买。这样,双年展对于艺术市场形态的改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0座城市拥有自己专属的艺术双年展,这说明“城市作为现代文化中心”的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目前举办的一些双年展除了展示之外,也兼顾销售,所以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艺术商业活动。而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也带动了双年展所在地旅游、零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装置作品《世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姜俊指出:“中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结合当代艺术的城市发展策略绝对不是孤例,它配合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据麦肯锡《2023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前9个月,中国居民存款金额增长了14万亿元人民币;尽管经济发展放缓、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消费者只是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渠道时更加明智。因此,如何提供适合人民与时俱进精神需求的文化艺术服务,也成为了中国各大城市竞争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观众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欣赏《江城旧影》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1996上海双年展海报

提到双年展,自然绕不开上海这座城市,1996年上海双年展是中国首个双年展。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曾提到:“上海双年展是中国第一次公开、合法举行的现代艺术展。从双年展的角度来看,它不比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甚至卡塞尔文献展差,也不比它们好,它只是一个‘双年展’而已。而考虑到这次展览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和历史的意味,它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展厅现场

近几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视角都基于一种国际视野的问题,策展人也都是由国外策展人担任。这一做法虽然使得上海双年展与国际当代艺术发展潮流快速接轨,但是对于上海本土艺术家群体以及中国观众来说距离过远,毕竟中国的现实与国际问题还存在着“时差”。上海拥有上海ART021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两大品牌,同众多美术馆、画廊、拍卖会和艺术空间都在每年的11月形成了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城市氛围。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展厅现场

不论是在展览的内容上,还是在双年展策略的制定上,上海双年展对于武汉双年展并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武汉来说,可以对标曼谷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等兼具国际性与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双年展,用艺术表达城市的精神;同时,注重对于整个城市艺术内容的营销,以及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利用政策引导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2022武汉双年展展厅现场

我们也要看到,举办双年展也为武汉带来了压力和难以回避的挑战。首先,武汉在2024年就要迎来一场新的双年展,如何在两年内对于中国与世界当代艺术进行一次调查,并且策划出一个不同于2022年的双年展,无疑值得主办方深思。其次,面对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北京双年展与新出现的新疆双年展,武汉如何在模式、形式与内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避免让中国的城市双年展走入生产过剩的危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武汉,向“中部艺术之城”航行

《美术思潮》1985年第1期封面

回看武汉,这座武昌艺专所在地、85新潮时期艺术重镇、《美术思潮》杂志根据地,不缺优秀的艺术家,也不缺活跃的批评家,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艺术生态,缺少对于艺术文化消费的内驱力。今天,随着跻身中国“新一线”城市的武汉以“文化强市”为目标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武汉双年展将会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表征,切实地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