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阅读 879
来源 艺术中国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展览专题座谈会现场,艺术家张培力发言

中国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90年代逐渐兴起,现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实验性的艺术类型之一。和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媒体艺术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让艺术家跳脱出绘画和雕像等静态、扁平或单向视觉主导的传统创作框架,采用互动与数字技术,为作品增加时间与运动的维度。当人们观看与体验艺术的方式被颠覆时,引发的是如何观看和体验个人生活和周遭世界这一当代普遍性问题。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张培力,《碰撞的和声》,“动为行”展览现场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3》,“动为行”展览现场

作为行动的运动

媒体艺术是运动的艺术。媒体艺术的制作、展示及传播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过程。以录像作品为例,它即是通过摄像机去记录下某个行为或某种事件、发展出某段叙事,并使影像得以回放的展示机制,亦或是某种促成反馈回应的装置。从张培力1988年的经典作品《30×30》之慎思的单一性,到陶辉《跳动的原子》以及张鼎的《高速形式#1》中精致的运动处理以及其与环境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见,展览第一部分既是对“运动”作为词意本身展开的叙述,又容纳了对它的延展联想,从而追溯驳杂纷呈的运动现象,并在运动加速的行动中,展现中国媒体艺术的多重轨迹。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吴俊勇,《千月》,“动为行”展览现场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周啸虎,《以物观物-动摇微风发》,“动为行”展览现场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苏永健、刘大珩,《肉身映像》,“动为行”展览现场

作为能动的运动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气候变迁急遽加速,环境破坏日渐严重,同时,人工智能又再度兴起——技术进步由此催化了范式转换。随之而来的,是智慧技术与生命模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空间的每个角落,其规模之大,冲击之强,为近年来计算革命之记忆所罕见。在市场和业界的纷扰喧嚣中,许多艺术家以批判的立场和谨慎的热情对此做出回应。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技术的超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展览第三部分呈现了过去十年间致力于检视这个剧变社会的诸多充满活力,形式鲜明的作品,其多样化的实践亦非传统艺术范畴可以归类。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杨健,《传感器之林》,“动为行”展览预展表演现场

第19届亚运会于9月23日在杭州开幕。杭州是中国首件媒体艺术作品的诞生地,也以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首创新媒体艺术中心为标志性事件,促进着中国媒体艺术的创作活力。直至今日,从杭州出发或现居于杭州的创作者们正以鲜活有创造性的作品和项目向全球输出承载着中国当代文化的视角与观点。值杭州亚运会举办之际,天目里美术馆也希望通过展览,藉由中国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通过艺术家之眼,启发海内外观众回望、理解和想象中国社会的当下和未来。(图片提供: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摄影:姜六六)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动为行”展览现场

行动·互动·能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动为行”展览现场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