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物化成空

阅读 1181
来源 艺术中国

物化成空

徐苏宜工作室,布鲁克林, 2022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居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年轻艺术家徐苏宜认为《爱欲之死》是她作品的重要理论基础。她自述道:“自成年以来,我内心便向往一种严苛又深刻的体验,一种让人奋不顾身的敬畏感…韩柄哲(在书中)阐明了当代社会对爱的亵渎;爱沦为性,而性沦为商品”。这个日益强调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爱随着“他者”的堙灭正逐渐消亡。在某种程度上,徐苏宜希望通过绘画去理解,以及去触碰溟灭的爱。韩柄哲写到:“今天,爱欲被简化成一种享乐的公式……免于受到伤害、攻击、和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徐苏宜画中的女性主人公总是徘徊于渴望与绝望,和惩罚的边缘。《费德里奥》 (2021)是一幅超现实主义肖像画,直接回应了韩柄哲对爱的论述。许多90后艺术家习惯于从快节奏的社交媒体和大众新闻中汲取灵感,而徐苏宜倾向于从古典和现代绘画、歌剧、文学、哲学、电影、时尚摄影等经典素材中寻找启发。她深思熟虑地给作品命名,希望标题能延伸作品本身的视觉参考。几年前,徐苏宜无意发现一张薇薇安·魏斯伍德的T台照片。这张照片来自于魏斯伍德1997的春夏时装秀“Vive La Bagatelle”,主角是一位被蒙住双眼,穿着白色婚纱的模特。她的双手被一个活泼的蝴蝶结绑在身后,表情似笑非笑。徐苏宜被照片吸引,决定将它画成一张画。徐苏宜自诩为“被动攻击型的无神论者”,她希望能给蒙住双眼的主人公创造一个有仪式感和宗教氛围的舞台,然而却不愿在画中描绘任何明确的宗教图像,最终,她在纽约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素材——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央大厅。中央大厅是大都会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主入口,优雅的石灰岩立面,重复的立柱,巨大的碟形圆顶和雄伟的拱门相呼应,成为观众瞻仰几千年以来文明沉淀艺术瑰宝的前奏,也是徐苏宜的理想背景。这张画的标题《费德里奥》借鉴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遗作《大开眼戒》(1999)。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曼哈顿的医生,在妻子的精神出轨告白后,他开始了长达一夜的色情探险,并走进一座豪宅。在这里上流人士的名人雅士都戴着面具,举办一场极度奢靡,带有异教祭祀猎奇的性爱派对。讽刺的是,进入房子的密码是“费德里奥”(Fidelio,源于拉丁语词根“fidelis”,意为忠诚的),这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讲述了一名叫利奥诺的女人,为了拯救她的情人,伪装成一名叫费德里奥的年轻男子混入监狱的故事。徐苏宜在艺术家自述中写道,这张画想讲述的是“关于牺牲,关于美背后的暴力暗流,以及由于极度缺乏权力而对性权力的迷恋”。

物化成空

徐苏宜,《指教光影 (伦勃朗研究/移去人像)》,2022. 亚麻上油画,  36  x 28 cm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徐苏宜对画手有强烈的兴趣,她认为手能为人物形象代言,拥有将日常点石成金的魔力。《镜中窥暗》(2021)描绘了拥挤的地铁车厢里紧握扶手的一只只手。《一杯欢愉III》(2021)参考了森山大道和Andrew Kertez的两张黑白摄影作品,描绘一只手伸进一杯水中,戏弄杯底游弋的金鱼,背景是楼梯转角的一角。徐苏宜说自己几乎需要刻意抵制绘制肌肉的愉悦感,而试图去客观冷静地描绘——透明的、无性别、无种族指代的手。一张早期的画作《物化成空》(2020)描绘了一双紧握的手,浮于水面,背景是变幻的蓝紫色极光,琳达·诺克林的论文《莫里索的“奶妈”》借用了卡尔·马克思的名句:“坚固之物都烟消云散,神圣之物尽遭亵渎。”[琳达·诺克林,“莫里索的’奶妈’——印象派绘画中工作与闲暇生活的建构”,《延展探讨:女性主义和艺术史》.纽约:劳特里奇出版社,2018: 230–243.]马克思本意在于批判资产阶级,而诺克林则活用为对绘画本质的描绘。徐苏宜引用首句作为标题,给这句话提供了无关政治的新情境。徐苏宜应该会和詹姆斯·埃尔金斯产生共鸣。后者将画家比作当代的炼金术师:“绘画发生在科学以及所有确切无疑的知识体系之外。它引发对物质的沉浸感,对于它们意想不到的形状和感觉的惊叹感和愉悦感……炼金术师尝试为无名物质排序,赋予其意义,而这也就像是画家通过色彩和媒介理解物质所作出的努力。” [詹姆斯·埃尔金斯,《绘画是什么?》.纽约:劳特里奇出版社,1998: 220.]在近期的创作中,徐苏宜尝试去除具体人物形象,将画面重点指向空间本身。《指教光影 (伦勃朗研究/移去人像)》(2022)构图来自伦勃朗的名作《挑高空间中的学者(“圣达西一世”)》(1631)。徐苏宜移去了空间中沉思的学者和面前的书桌,着力于绘制岩洞本身——拱形窗户透出的光线,不规则拱门边缘的阴影,和粗糙地表的灰尘成为视线的焦点。负空间变为绘画主体本身。

物化成空

徐苏宜,《镜中窥暗》, 2021. 布面油画, 91 x 76 cm.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镜中窥暗》(2021)描绘了上下班高峰时期地铁一角——通勤的人被迫分享一个狭小的室内空间,一只只手紧握金属扶手,又要小心翼翼不与彼此碰触。徐苏宜挪用(appropriate)了霍珀1939年创作的油画《纽约电影院》,Instagram账号@subwayhands拍摄的地铁场景和纽约下城区的电影院Metrograph,将地铁画面置于纽约下城一个空无一人的影院,呈现出现代生活中的疏离。徐苏宜敏锐地捕捉到大都市居民在繁忙拥挤的城市中努力生活所经历的挫折和孤独,并温柔地描绘了隐藏于平静日常之下的暗涌。这张作品创作的开始时间是新冠疫情在纽约爆发不久后,纽约餐厅、剧院、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仍然有很多城市卫生相关的限制,居民也尚未重新适应拥挤的社交生活。一张Instagram上的照片在大屏幕上播放,影院的观众席上空无一人,此情此景也让观众思考疫情和科技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物化成空

徐苏宜,《跪地青年的卸羽投降》,2022. 亚麻上油画,163  x  122 cm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在另一张以达鲁阶梯为背景的画作《跪地青年的卸羽投降》(2022)中,徐苏宜将展开双翼的胜利女神替换为一个更为现代和晦涩的雕塑——比利时现代主义雕塑家乔治·明尼的《跪地青年》。胜利女神的双翼舒展,呈现了她从天而降、踏上获胜战船船头的情景,而跪地青年则四肢扭曲,紧紧环抱身体,面露忧色。徐苏宜说,用富凯的圣母玛利亚,和明尼的投降青年代替经典的希腊神像是对男性凝视的调侃:“如果约翰·柯林可以在高古轩的新作个展中描绘挤在优雅的古典建筑里的性感裸女,那我也可以画宏伟的美术馆大厅里一个受苦的男人。”完成《贝拉多娜》和《跪地青年的卸羽投降》后,徐苏宜开始迎接新的挑战,为了“激活画布上的每一个空间”,她想摆脱对人像的执着。《赭石研究》(2022)和《紫色研究》(2022)是两幅专注于室内本身的亚麻上油画小品。徐苏宜不厌其烦地绘制建筑的每一块砖石肌理,使其富有颜色和质感的微妙变化。而观看作品的很多观众向她反映:“这些建筑仿佛有一种肉身般的存在。”

物化成空

《贝拉多娜》,《赭石研究》和《紫色研究》在“徐苏宜:物化成空“展览现场”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