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阅读 1331
来源 艺术中国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独立学者、鉴藏专家,专注于古代造像艺术研究、雕塑艺术创作。

阳新很早就对古代佛造像有浓厚兴趣,尽管大学期间学习的大多是西方的美术系统和审美观念,但是中国古代雕塑相较西方雕塑所呈现出的特有意象、造型方式对阳新有极大吸引力。所以,在读书阶段的闲暇之余,他时常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只是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大瘾。在随后几年的工作经历中,阳新一直把古代佛造像当作兴趣点来研究。后来,他觉得人生总得有一件让自己抛开名利去用心做的事情,而对古代佛造像研究自然也就成了阳新欲终其一生的选择。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行星3号》 青石 直径35cm

近期,阳新的第一场个展“恒寂”在南京芥墨艺术馆落幕,展出的雕塑作品都是近两年的新作。谈及展览的成形和主题由来,阳新说道:“事实上,前两年开始做这批石雕作品时,自己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规划,也没想过要做展览、出版,只是觉得要通过石雕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至于这次展览的举办,完全是一个因缘际会、水到渠成的结果。”

关于展览主题——“恒寂”在今天并不是一个固有词汇,之所以把两字组合在一起并定为展览主题,是因为阳新觉得它可以贴切地体现出自己雕塑作品所传达的意象和感觉。“恒寂”能让我们生发出诸多联想,比如时间的永恒、空间的寂寥、万物的寂灭……它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时空状态,也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表达的一个永恒命题。

具体到这些石雕作品,其形象和技法、工具都源于传统,甚至还有人为做旧、破坏的效果,即便如此,今时今人看起来的感觉又很当代,毫无时空上的违和感,似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永恒美感。这种艺术张力是如何实现的?

在阳新看来,每位观众看这些石雕作品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但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需要在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探寻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表达方式。阳新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完全传统,是属于当代的,但又不脱离传统;它是超脱物象原有身份而形塑出的一种新意象。而这种超越时空的意象也确实是阳新想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部分,这种观感不因题材以及所用技法、材料的差异而产生区别。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说:“我想从一个宇宙的视角看人类自身文明与生命的存在,希望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知更真实、理性一些。中国文化里存在一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重视生命个体平静、善良、包容的美好心境,而这种纯粹的美感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重要。我觉得中国古代造像做到了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极具中国的哲学思辨。”

其实,中国的古代雕塑和西方古希腊雕塑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造型方法的不同源于它们各自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环境。但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研究一直被忽视了很多年,直到近些年才被逐渐重视。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空之火》 影像作品

阳新在《作石叙》中事无巨细且全程理性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系列石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理念,而最终的作品面貌却传达出朴素自然、充满感性的灵动天成,两者有鲜明的反差。谈及石雕造像和自己以往从事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有哪些异同时,阳新说:“它们都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相同的地方一定会有,都会遵循一些普世的审美法则,比如得当的虚实处理、繁简构成,这些是建立在一个相同基础的美学素养之上。当然,不同的艺术媒介又有自身的属性,创作者需要吃透它,掌握与之对应的创作手法。就石雕而言,它不同于二维的架上绘画,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创作中要时刻考虑其他体面的感觉,并且整个过程只能做减法,有更大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著《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出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

阳新《空衣-Ⅳ》 汉白玉 高100cm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