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在京举办

阅读 222
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在京举办

会议现场

立足教育根本,构建中国芭蕾教育的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作为中国芭蕾高等教育的重要系部,其发展模式与育人理念备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张立军教授指出,芭蕾舞系长期致力于探索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复合型芭蕾人才为目标。他强调,进入21世纪,芭蕾舞系以“继承古典芭蕾、探索现当代芭蕾、创建中国风格芭蕾”的“三驾马车”为驱动,广泛吸纳世界芭蕾精华,深度融合中国审美意蕴与身体文化,逐步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技艺精湛、富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校长吴洁认为,芭蕾教育应秉持“和合”之道,先接纳西方芭蕾的经验,再融合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用芭蕾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在传统古典芭蕾训练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毯子功、把子功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纳入芭蕾学员的课程,构建起更适合中国芭蕾人才成长的训练体系。

“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授邹之瑞主持会议并发言

回顾发展历程,明晰学派建设坚实基础

“中国芭蕾学派”的提出与发展,历经了长期的思考与积淀。回溯2022年10月于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芭蕾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与会专家已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当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指出,需在芭蕾艺术共性平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的个性,以高水平理论与作品为世界芭蕾做出中国贡献。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冯英女士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包容进取是中国芭蕾实现世界影响力的源泉,并以《红色娘子军》为例,说明从中国文化语境中提炼自身特点的重要性。国际关系专家赵可金教授则明确,举起中国芭蕾学派的旗帜是中国从芭蕾大国迈向芭蕾强国的必要举措。

作为中国芭蕾学派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也同样是该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和主持人的邹之瑞教授近年来多次系统阐述其内涵与路径。她明确提出:中国芭蕾学派是中国芭蕾艺术与世界平等交流的国家标志,是参与世界芭蕾发展的“工作共同体”,其成长得益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文明观。邹之瑞在2024年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学派发展的重要基点,中央芭蕾舞团等核心机构是学派建设的重要平台,中国芭蕾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为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邹之瑞教授担任今年联合国世界芭蕾大会主席,这次会议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大会发布了由联合国印刷出版的邹之瑞教授新书《芭蕾艺术的经典与流行》。世界芭蕾大会联席主席娜伊玛·普雷沃教授在会上高度评价中国60年来汇聚各国芭蕾技术和风格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深度融合,对邹教授新书介绍的中国芭蕾学派和首次提出的“民族气派芭蕾”形式予以肯定和赞誉。她与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都认为,中国气派芭蕾成功实践以及因此形成的“民族气派芭蕾”形式是对世界芭蕾发展的重要贡献,各国可以参考“中国气派芭蕾”这一发展范式,结合本国文化,更广泛地实践和发展“民族气派芭蕾”这一全新的芭蕾发展风格。

“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在京举办

会议现场

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团长妮娜·安南拉斯维利、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芭蕾舞学校校长杜尔瓦·凯文、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舞蹈总监埃里克·基耶雷、澳大利亚昆士兰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吉尔-奥尔特加、日本芭蕾舞协会关西支部部长樫野隆幸、柏林芭蕾舞团原团长、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授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等世界著名芭蕾大师出席本次研讨会。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