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平:墨彩相生,艺舟双楫
在当代中国画坛,卢平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个案:她生长于川渝文化的灵秀土壤,在北京画院的学术氛围中淬炼成熟;其创作生涯,始终贯穿着对“工”与“写”“墨”与“彩”“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辩证关系的深刻探索。这条从巴蜀到京华的道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一场在中国水墨本体上不断坚守与开拓的精神跋涉。

卢平 《摇篮小曲》1982年
转捩:从形式探索到精神表现的自觉
1985年调入北京画院,是卢平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北京画院深厚纯正的艺术文脉与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为她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当然,真正的风格蜕变并非由于地理变迁,而是源于其艺术上的自我感悟。
在90年代中国画坛热衷于形式探索的风气下,卢平曾创作过一批带有变形意味的工笔作品并广受好评。然而,1997年的英国之行成为她艺术精神上一个关键的“唤醒”时刻。面对欧洲古典历史画宏大而震撼的艺术力量,她开始反思单纯形式创新的局限性。她意识到,过度追求夸张变形,或许会削弱作品承载历史深度与人类复杂情感的表现力。这一反思,促使她的创作路径发生了重大转移:从相对注重装饰性与形式感的工笔画,转向更能发挥笔墨书写性与抒写胸臆的小写意水墨人物画。
这一转变是一次艺术观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卢平从对画面“效果”的关注,回归到对绘画“本体”——即笔墨精神与意境营造——的追寻。她将早期深厚的素描造型功夫,巧妙地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在其代表作《理想·情谊》中,宋庆龄裘皮大衣的厚重质感、孙中山绸缎长衫的光泽度,并非依靠西画式的明暗渲染,而是通过精妙绝伦的水墨层次变化来实现。这种对水墨表现力的极致挖掘,使其作品在保持写实框架的同时,充满了东方笔墨的韵味与精神性。

卢平《程砚秋》138x69cm
创作观念:贴近生活,自然流露
在艺术观念上,卢平是一位坚定的“生活论”者。她认为当下全国美展中部分工笔画作品过度依赖照片和电脑制作,缺乏绘画的“味”与“魂”。她坚持“贴近生活,自然流露”的创作原则,无论是表现妇女儿童温情的日常瞬间,还是刻画《老舍与四世同堂》《程砚秋》这类历史人物,其核心都在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尤其是《程砚秋》一作,以萧瑟的写意园林环境衬托一代名旦的悲怆气韵,形象塑造获得了程氏后人的认可。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卢平相信艺术创作中人性与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她指出,中国画“骨法用笔”所承载的个体生命体验、独特意境与综合学养,是AI无法复制的艺术本源。这既是其个人艺术道路的总结,也是对后学的谆谆告诫。
卢平的艺术之旅是一条不断向内挖掘、向外融合的求索之路。她与先生纪清远“艺舟双楫”的佳话,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艺术上的知音与镜鉴。在她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写实造型的严谨与水墨书写的自由,也能看到西方色彩的丰沛与东方意境的幽远。在墨彩相生的辩证中,卢平为我们拓展了水墨人物画的表达疆域,也留下了关于艺术本真价值的深刻启示,其中蕴含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不息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文/许柏成 李芷葳)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