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中国古典文学IP影视改编中的现代性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在小妖怪的限知视角当中,他们不知道唐僧师徒的模样,对于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更是未曾可知。他们没有降妖除魔的法力,更无普度众生的本领,只凭借着充满正义和善良的凡者圣心,以及对于认可的渴望,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真长老”,而后又被法力高强的大妖踩在脚下,一切的真相被揭露。“你以为什么人都能去取经?”“孙悟空和如来早就认识,猪八戒和沙僧都是天神转世,唐僧更是金蝉子,皇帝的哥们。”而凭什么取经,取的又是什么经。在本领高强的大妖与观众的全知视角当中《西游记》是一部早已编撰好了的剧本,如若经谁人都能取,故事无人编撰雕琢,那么千古流传的传奇又从何而来。经也者,恒久之至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经”是普度众生的法宝,是度化成佛的神通,是小妖怪们遥不可及的仰望。小妖怪不知道什么是经,我们不知道小妖怪的名字,小妖怪们是很多人,也是一个人。在拿到编制入职小雷音寺的诱惑中有蛤蟆精与小猪妖的挣扎也有猩猩怪和黄鼠狼精的决绝,但是最终他们合为一体散尽全部修为打败了曾经他们心中的“权威”——小妖们的黄眉大王,成功解救了孩子们。之后,他们不再假扮唐僧师徒也没有归顺于强者,甚至被打回原形不再是妖,而只是自己。如果说小猪妖在大王洞谋得一份体面的差事,是社会的边角料,但却是妈妈心中的小骄傲。那么,在这一刻,这场丢掉一切的冒险化作浪浪山温润的风,不远万里,吹进了每一个小妖自己的心中,他们是自己的骄傲!或许,“做自己”才是小妖们取得的“真经”。影片中直到小妖怪们被打回原形他们也没能说出名字,自始至终我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被解救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一直无法被看清的唐僧师徒在最后我们看清了他们的面目,悟空也为这四个不知名的小妖怪拔下了四根保命毫毛。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与唐僧师徒的唯一交集,却也成为了人生的真正开始,无论是之于小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抑或是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作用下,在传统“进步神话”中所取得的身份认同,都在此刻达成。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对于小妖怪名字的留白以及传统文化符号、中式美学的融合创作问题向观众做过解读。於水在央视新闻的采访中讲道,“他曾想为小妖怪们取名字,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我们的名字最终可能也不会有人记得,小妖怪们也是,他们代表着芸芸众生,这也与影片的英文名《Nobody》相呼应,那就是‘无名之辈’。”“而将雕塑、壁画、建筑等等传统文化元素搬上大银幕,是有意为之,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心之举’。比如电影中的北张村,其实还原了於水以前在黄河边的碛口古镇看见的一处风景。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会不自觉表达出来。为了创作思路的连贯性,电影中的所有分镜画面,都是他来绘制的。其中,除了记录下历史文化的痕迹,‘复古’的画风里,也藏着不少80后、90后的回忆。”於水认为能让大家产生广泛共鸣的,不外乎这三个层面:“首先是传统符号,比如中式建筑、灯笼等;其次是中式审美,比如留白技艺和水墨画;第三点是情感认同。”
最后,无论是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重构,还是传统美学的融合创新,无不昭示着民族性坚守与创新性探索的重要性。以古典文学底蕴为根,将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表达融为一体,筑牢中国动画审美体系。在当代语境下,不断延伸中国动画美学内涵,活化传统,不断拓展中国动画审美外延,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动画当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文化主体性,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坚守民族美学独特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话中,构建兼具文化自觉与时代特征的艺术范式,在世界动画艺术版图中打造独具“中国气派”的美学风格。
愿每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我们同浪浪山的小妖怪们一道,同中国动画电影一道,承古开新,向着未来,勇敢出发!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杨皓伊 高梓赫)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