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级名作 经典中的经典——奥赛在华最大规模展览都有哪些看点?
保罗·西涅克 《井边的女人·作品238》
为什么说这场展览尤其值得一看?因为它汇聚了奥赛馆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巨匠及其巅峰之作:
梵高《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马奈《埃米尔·左拉》、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雷诺阿《钢琴前的女孩》、塞尚《塞尚夫人肖像》、博纳尔《白猫》、西涅克《井边的女人·作品238》、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等,这些冠绝全球也是我们在教科书上经常看到的经典名作这次全部来到上海,使这场展览成为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展览,核心馆藏精华悉数亮相。
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干草》
除去这些重量级世界大师代表作,展览还荟萃了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杰作,涵盖从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等奥赛馆藏中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流派。
艺术史学家、奥赛博物馆主席学术顾问斯特凡纳·盖冈担任此次展览策展人。展览打破了杰作孤立陈列的传统,将具有相似艺术特征或题材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并置呈现。展陈设计由法国知名设计师塞西尔·德戈打造,以奥赛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内景为灵感,并巧妙结合浦东美术馆的空间结构,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让人仿佛置身巴黎奥赛馆内——熟悉的光影与曲线,在浦江之畔再度呈现。为还原奥赛博物馆的独特氛围,展览还在公共区域饰以奥赛标志性大钟,观众可于此拍照打卡,在展厅之外延续沉浸感。
走向现代:艺术革新的世纪旅程
展览共分五大单元,以学院派为起点,继而呈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对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的深刻介入,循序展开印象派对视觉感知的实验,新印象派的色彩秩序,后印象派对情感、象征和结构的探索,以及游走于私密体验与装饰美学之间的纳比派。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春天》
莫奈、塞尚、高更、梵高等这些划时代的艺术巨匠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不断重塑绘画语言,拓展艺术的思想张力与感知维度,全面展现了法国艺术在世纪转折中焕发出的崭新姿态,迈向具有全球意义的现代性表达。
教科书级名作 细数经典
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那些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名作和其他镇馆之宝 。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看到现实主义巨匠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你一定不会陌生。作品被广泛收录于艺术类出版物,在艺术史中具有非凡地位。米勒将普通人物与日常情景引入艺术表现的视野,凝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处境,充满了朴素静谧的美感。三位农妇在麦田中弯腰拾取麦穗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当时城乡结构与阶级关系下的隐秘张力。
克劳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
爱德华·马奈《埃米尔·左拉》
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
奥古斯特·雷诺阿《钢琴前的女孩》
展览还同时呈现了奥古斯特·雷诺阿与保罗·塞尚——两位风格殊异却同为印象派转型关键人物的代表作品。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是其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画作,描绘了两位沉浸于音乐中的少女。该作不仅静态地呈现了演奏瞬间,还仿佛传递出音乐的律动,唤起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知。作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塞尚则在《塞尚夫人肖像》中展现其后期风格的核心特征——以密集笔触构建色调变化,通过简化造型与视角的不断调整,引导观众进入纯粹、静谧而深邃的观看体验。
皮埃尔·博纳尔《白猫》
展览海报
展览“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10月12日。此外,浦东美术馆特别携手国内领先的大空间沉浸式内容互动品牌博新全宇宙,于浦东美术馆一楼引入“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沉浸式探索体验”,与展览同期开放。(台馨遥/编辑,图片来源:上海浦东美术馆)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