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阅读 1031
来源 艺术中国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展厅外景

丁天缺,原名丁善庠(1916年-201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师从吴大羽,后担任他的助教,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是同窗。由于历史原因,他于1951年被当成反革命抓去坐牢,经历入狱、遣乡劳改等遭遇,直到1978、1979年才得以平反,而回到中国美院后的丁天缺只能被视为临时工,做《美术译丛》的编辑。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中国电影集团译审谢强先生则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了丁天缺先生译文著述高度评价:

先生的译文广泛且专业,主要从法文和英文译出。大部分译著和译文都完成于他第二次平反后。有些以书籍形式出版,有些以文章形式发表。先生的画作无庸质疑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先生的译文形成的画作也是一幅现代主义绘画的杰作,尤其在先生的译文背后,还有自己的作品作为演示和解读,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深谙教学的理论家。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用文字和画作给经历十年浩劫的艺术工作者补上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这堂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坛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功劳是巨大的,但不从整体上看是很难发现的。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美术译丛》相关文章

“我认为这是一次精心筛选,全面布局的尝试。从人物到画派再 到艺术史,信息有条有理,脉络清晰。即使是当时美院的老师也未必能作这样扎实的教案。先生一心想回国美教学,一直无法如愿,但他选择了翻译这种特殊的方式和杂志这个特殊的课堂,完成了他教书育人的理想。我惊讶刚刚开放的中国,面对涌进的西方艺术理论,他是如何做到先于我们翻译而又能精挑细选,择其优者、重者快速呈现给我们。在他没有人身自由时,他是如何自学并且能与时俱进。一位在三十年中未接触过画笔和外语的人,怎能在两年中,就逆袭成为西方艺术理论的引进者和评述人,而且一边译一边评一边画,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交出了文与画两份答卷。比如,他在1980年创作的《窗前偶见Ⅰ》和1998年创作的相同题材《窗前偶见Ⅱ》,就是对康定斯基和马蒂斯艺术理论的一次解构,呈现了色彩和运动的平衡。事实上,他在18年后重新创作《窗前偶见Ⅱ》时,也是对自己1980年作品理解和实践的一次修正和补充。”谢强撰文写到。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丁天缺逝世后,画界纷纷追忆说:“老人是一部美术史,是一部大书”,也有人说:“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这些说法和定论都有事实根据,从他的生平看,他就是一部能串联中国现当代美术界人和事的史书,从他的译文译著看,他还是一本世界文学艺术的大书。先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自己是国美第二代人物,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中国84、85一代新人的引领者。他在《美术译丛》上的译文影响了那一代人,而那一代人的直接作为就是举办了《星星画展》,一个现代艺术潮流开始席卷全国。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艺海文心——丁天缺文献展艺栈画廊举办

展厅现场

先生是艺术理论家,但他更多地是从大师的创作中寻找理论,然后再将它们化为自己的实践,让理论在画面上消失。先生留下的画作不多,但每幅画都是生与死的综合,是一种独有的精神表达。有人认为先生是中国表现主义画家,其实,最早最高超的表现主义艺术就诞生在中国。还是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评判他的绘画:“赵无极追求的是似是而非,我正好与之相反,是似非而是。”

正如本次展览的题目“艺海文心”,无论是诗歌、译作还是展厅中的一幅幅绘画作品,都描摹出了一个饱满、生动、性情的老先生。我们无法用艺术家、诗人、编译者、理论家、教育家这些单一的头衔去界定他,而这也正是他的丰沛之处。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期间还会举办相关论坛活动。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