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72岁老人三度心脏换瓣 医生:高龄并非再度心脏手术的禁区

阅读 118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广州11月11日电 (蔡敏婕 廖胜杰 张灿城)今年72岁的庞伯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人生中的第三次心脏手术。暨大附一院副院长、心脏血管外科张晓慎主任医师称,虽然高龄病人再次换瓣有一定风险,但是只要进行详细的患者条件判断、围术期流程制定、手术方案和应急处理预案准备等,再次心脏手术不是“禁区”。

  庞伯十多年前因为心脏二尖瓣疾病先后经历了两次正中锯开胸骨的传统心脏瓣膜手术。如今,原来更换的人工生物瓣膜逐渐出现衰败,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随之出现了三尖瓣的极重度返流。庞伯感觉心慌、气促越来越明显,近几个月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水肿到了膝盖,寸步难行。

  刚入院时,庞伯不仅不能平卧,呼吸很费力,肝脏已经增大到肋下三横指,而且经过检查,发现存在极其严重的肝功损害。

  张晓慎查看病人后表示,正常人的肝脏在肋下是触不到的,说明庞伯目前正处于急性心力衰竭时期,循环淤血严重,从而导致肝功能不全,首选综合治疗控制心衰、恢复主要器官功能后再考虑手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庞伯身体的各项重要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满足了接受微创手术的标准,并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心脏手术:胸腔镜下二尖瓣再次生物瓣置换术以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手术。术后八天,庞伯康复出院。

  生物瓣膜的主要优点是手术后患者不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避免了抗凝不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普遍用于老年瓣膜患者,但生物瓣膜最主要的缺点是远期“衰败”。

  张晓慎介绍,生物瓣膜的衰败是指瓣膜在人体内工作一段时间后,瓣叶必然出现钙化、僵硬,甚至撕脱,严重时导致狭窄、返流的现象。生物瓣膜衰败的速度取决于接受换瓣者的年龄和人工瓣膜的压力负荷:接受生物瓣置换的患者年龄越轻,衰败越快;患者血压高出正常范围越多,生物瓣衰败也会加速。

  张晓慎解释,瓣膜退化、冠心病等因素是导致老年瓣膜疾病的常见病因,目前在老年人瓣膜置换治疗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部分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手术并发症增多、术后恢复慢,甚至不耐受传统开胸心脏手术,病人对手术治疗普遍存在抵触心态;第二,伴随人工生物瓣膜衰败,需要接受再次心脏手术的基本上也是高龄患者。

  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经济和卫生水平的巨大进步,伴随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比例增高以及生物瓣膜应用的增加,老年患者心脏手术治疗(包括再次心脏手术)需求的绝对量也将增多。

  “受益于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及体外循环等各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年龄因素已逐渐不再是手术首要禁忌症,但再次手术需考虑组织粘连等问题,手术难度必然增加。”张晓慎说。

  张晓慎表示,随着微创手术水平的进步,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日趋成熟。他表示,通过胸腔镜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生活质量提高等优点,是符合适应症的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选择之一。(完)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