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这个聚焦培养“海洋少年人才”的项目,取得哪些新突破?

阅读 59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近日,2023年度“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公益项目(以下简称“少蓝”项目)之旅落下帷幕,这个聚焦培养“海洋少年人才”的项目,在今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诸多突破。

  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创足迹延伸进现实生活

  “少蓝”项目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依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厦门大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策划执行,每年从全国择优录取20多位高中生,通过前期线上学习通识课程、中期实地开展科创课题、后期持续跟踪链接活动,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的海洋优秀后备人才。

这个聚焦培养“海洋少年人才”的项目,取得哪些新突破?

  通过对比人工智能判读的鱼类数据与人工判读之间的差异性,助力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通过文献查阅、走访住户,分析科创基地所处的海岛面临着哪些外来生物的入侵;通过收集生物样本,进而判断退塘还湿对红树林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提升程度……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选择题”考验,“少蓝”学员面临的挑战更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答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真实境况。解锁课题,需要跳出课本学习,进入科学研究的完整逻辑中。

  此外,指导每组学员们的科学团队都由一位教授、博士科学导师与两位海洋地球、环境生态硕士科学助教组成,这样的高配比保证每位学员可以深度参与科创课题。

  实践中,“少蓝”项目还将各学科交叉,碰撞融合“海洋+”的无限可能。海洋科学、海洋特色、海洋文化,引导学员们开启思维风暴,如撰写科普文章、自制科普视频等,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激发学员们的潜能。

这个聚焦培养“海洋少年人才”的项目,取得哪些新突破?

  深入产学研一线,青少年生态教育取得新突破

  除深度参与科创课题之外,学员们还走访了海洋相关的产业基地,如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厂、帆船基地等,深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足迹分布在产、学、研的不同场所中。学员们不仅感受到海洋科学的魅力,还接触到社会中海洋相关产业的作业日常与经营方式,体验“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一线海洋科研实力与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助力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

这个聚焦培养“海洋少年人才”的项目,取得哪些新突破?

  从2022年“探过海的少年才能乘风破浪”的项目概念,到2023年“‘可持续发展’思维训练实践,专注解决实地问题”的科创概念,跟随“少蓝”项目成长的47名高中生一步步从萌新学员成长为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经略海洋的少年先锋,向着海洋扬帆起航。

  尽管2023年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已顺利结营,但少年们的探索之旅并未结束。

  学员们参加社会演讲,分享古海洋生物的进化过程和多样性,呼吁公众保护海洋;积极推动所在学校筹建海洋社团,邀请海洋科学家对话社团青少年,帮助更多青少年建立对海洋的热爱、关注和保护;还有学员向同学老师们展示自己在多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的所见所感。

  “未来,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将持续关注每一位学员,也期待着这些少年们在成长道路上一路披靡,传递守护海洋、保护海洋的力量。”项目负责人说。(张黎)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