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阅读 1015
来源 现代快报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医海文心》 李熳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4年4月

  □鲍风

  李熳在澳大利亚访学时,为了记录下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了记录下对家人与师友的思念,也是在文学笔友的鼓励下,坚持写博客。这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文学梦。之所以说是“唤醒”,是因为李熳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只是后来选择了医学专业,后来又留校任教,读书时学业繁重,留校做老师后教学与科研繁重,这让她不能不暂时把“文学梦”搁置起来。“文学梦”也就渐渐沉睡下去。但写作的念头,希望成为作家的念头,时时袭来,这让李熳一次次停下医学论文写作,一次次打开电脑,在键盘上敲下一篇篇记录着心灵之旅、生活之旅的散文。如今,李熳从自己的散文作品中精选出一部分结集成册,这便有了散文集《医海文心》的出版。

  在《医海文心》所收42篇散文中,李熳记录了自己的童年追求、求学过程,以及海外生活学习经历,还有自己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的生动细节。从这些散文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热爱,感受到作者对事业的执着,感受到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那份热忱。应该说,《医海文心》是李熳生活史的生动记录。

  “真”是收在《医海文心》的散文给人的最为突出的印象。这里的“真”,不仅是“事”真,更重要的是“情”真。无论是《梦回童年》《我们的浪漫》,还是《我和老外同事相处的几大秘诀》《海外游子的中国胃》,还是《秋天的收获》《爱心衣橱送新衣》,都是李熳人生的真实记录。李熳为了圆文学梦,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了能更多地读到自己心仪的小说散文,为办一张市图书馆借阅证,李熳曾多方求助;作为一个学医者,李熳为了救治病患忙前忙后,为上好每一节课,李熳总是挑灯夜战,不知疲倦;为了给那些处于贫困中的孩子送去图书和衣服,李熳几经周折,翻山越岭,数次累病;每一篇散文,都有作者自己的身影,每一篇散文,都是李熳自己生活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李熳记录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记录自己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并非是一种“零情感”式记录,而是充满激情与热烈,火热的情绪感染,渗透在散文的字里行间。这让李熳的散文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其散文有一种强大的“带入感”,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散文中流露的真情感染、打动。

  “叙事性”是李熳散文的另一个特点。读李熳的散文,很少看到其对景物的工笔描写,更少领受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其散文通过快节奏的叙事,将作者的情绪体验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散文的叙事中,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事业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浓厚的叙事性,李熳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生活实感。

  因为其“真”,因为其“叙事性”,让收在《医海文心》里的散文从整体看,呈现出一种“自叙传”的特点。作者在这些散文里,除了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外,也记录了自己人生每一个成长节点的所思所想,记录了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亲情、对社会公益事业等认识的每一次提高,所以我们同样有理由把这本散文集当做作者的精神成长史来阅读。

  李熳在《医海文心》的《自序》里说:“医学是我的使命,文学是我的爱好。”我一直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医者总怀一颗“文学的心”?我们熟知的鲁迅、郭沫若、渡边淳一、毛娒、契诃夫,还有济慈、柯南·道尔,还有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毕淑敏,以及冯唐,等等,无不是学医出身,他们有的甚至在写作之前从医多年,有的甚至边写着小说边从医,他们是不是在学医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文学审美,让自己的职业变得温润一点,或者,他们在学医后见到患者面对疾病的无助,更希望有机会通过文学写作,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所思考?

  作为一位大学医学教授,作为一个文学逐梦人,作为一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在繁忙的社会公益活动之隙,勤于笔耕,忘情文学,应该说,是李熳之幸,亦是文学之幸。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