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清澈的爱

阅读 1043
来源 中国军网
清澈的爱

  一

  窦志先副社长的又一部新著即将出版,他取了一个颇诱人的书名《天有一双手》,这正是他八十年代初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一篇作品的篇名。

  今年春节期间,我去看望窦副社长时,他提到过出书的想法。前段日子,他把书稿发给我看,并嘱我写几句话用作前言,我诚惶诚恐,迟迟不敢动笔。

  二

  窦副社长比我年长,是老领导,又是好兄长,还是我的安徽同乡,他入伍早、成名早,在新闻和文学界享誉已久,我一直从内心敬重他。

  记得1989年夏天,我从部队来到报社通联处实习。处长陈志铭,是一位非常热心的领导,有一天,他对我说,小陈啊,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你们安徽定远的老乡吧。

  一天下午,在编辑二处的一间办公室里,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窦志先处长。当时他刚届不惑之龄,待人十分和善,对我这个从基层部队来的小老乡一见如故、非常亲切,不停地问这问那,聊了好长时间,临别时还给我留下了他家中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叮嘱我有事常联系。

  35年过去了,那温暖的一见,至今难以忘怀。

  在报社实习的日子里,最难忘的还是编辑部平等、包容、友善的气氛。报社新老同志都亲切地叫窦副社长“老窦”或者“志先”,其他领导和同志大都也直呼其名,很少有称职务的。老窦当时并不老,但他风趣幽默,喜欢讲笑话,经常逗得人开怀大笑,跟他在一起,你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他那份真诚中的善意、率真中的倔强,透射出那一代老报人的纯粹、宽厚和豁达。

  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知的确是修来的一个缘。在那个还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阅读大都是在报刊上。一周三期的报纸,我总是从一版读到四版,老一代空军报人的文章,就是引我新闻起步的范文,那个阶段,窦副社长可谓一笔生双翼,佳作不断,他一手写新闻、一手搞创作,《天有一双手》《这是一条女人的星系》《无字的墓碑》《京门神箭》《树起一座丰碑》《舞动的彩塑》《追求没有休止符》等,都是从他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清澈文字。

  当年,老窦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如“试飞英雄”王昂、滑俊,“新医正骨疗法创始人”冯天有,“夜空领头雁”张群治,“时代楷模”阎肃,“探索生命极限的人”国洪章,音乐家羊鸣、词作家张士燮、歌唱家铁金、舞蹈家杨华等等,许多都刻印在读者心里,有的成为军内外广为传颂的先进模范人物。

  文学是时代的回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窦已是一位比较活跃的部队作家,他和一批思想解放、敢为人先的军旅作家,把创作的触手伸向生活的沃土,用心感受改革年代的思想脉动,冲破禁区、勇立潮头、讴歌时代,成为八十年代军事报告文学的探路者之一。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给予他丰厚的滋养,才使他常有佳作问世,也有精品获奖。

  三

  从报社回到部队后,我和窦副社长经常有书信往来,有时请他指点和修改文章,有时给他家中打电话,每次电话接通后他都非常高兴,在电话那头叮嘱这、叮嘱那,工作生活啥都谈,像是远方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

  在那个最需要关心帮助的时期,他给予我的信心、鼓励和期待,是无比珍贵的。

  1993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接到消息,说空军报社二处窦处长马上要来部队采访飞行团长张群治的事迹。二处分管军事报道,老窦任二处处长已经8年,有着丰富的采写经验。有幸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全程参加了张群治这个典型人物的组织策划和采写过程。我们白天采访、整理素材、研究写作思路,晚饭后,窦处长总喜欢带我们散步聊天,一路上说说笑笑,其实聊得最多的还是采访中了解到的新情况。

  12个日夜忙碌,窦处长带着我们采写出了长篇通讯《夜空领头雁》,《空军报》用了几个整版全文编发,一位优秀飞行团长从此走进广大官兵的视野。之后,窦处长又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散文《夜之鹰》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引起很大反响。

  这次跟随窦处长在一线部队采写典型的经历,为我后来成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补上了难忘的一课。他用一名党报记者脱鞋下田、躬身笃行的务实作风,让我懂得了一名党的宣传干部,什么时候都要把根深扎基层的沃土,后来也以此时时提醒自己、教育部属: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笔下就有多重责任!

  四

  1993年11月间,我调往空军报社当记者。那时,老窦已经到总编室当主任。

  虽然跟老窦不在一个处室,但在一个楼的相邻办公室上班,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当面向他学习请教。他手把手教我们办报办刊,从“政治家办报”的党性原则讲起,到选题、采写、编辑、校对、制版、印刷、发行等每一个环节,他都毫无保留地带教我们。他人缘好,待人真诚、耿直、谦和、实在,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此,我们8个前后脚调进报社的年轻同志,工作生活上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讲。

  前些年,我下部队时在驻地巧遇一位早已退役的老战友,他问我,你可认识空军报社的窦志先同志?

  原来,1975年9月他在《空军报》长空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具体日期也记不清了,转业后因为评职称再找这篇文章时,才知搬家时被弄丢了。

  因为急用,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空军报社写了一封信。1989年9月4日,收到窦志先处长的回信。事后才知道,老窦从报社的资料室里把10多年前的旧报纸翻了一个遍,终于找到这篇文章,复印后便用快件寄给了他。

  老战友说,我今年66岁了,至今仍珍藏着30多年前窦志先同志寄给我的信和这张报纸,想起不曾相识、也从未谋面的窦副社长,在一个老兵遇到困难时的真诚帮助,连句当面感谢的话都没机会说,心里总觉得有歉意。

  五

  窦副社长是皖东定远县人。定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的大县,江淮大地的灵山秀水,孕育了他的胸襟和才情,苦难的童年,更是磨练出他坚韧而善良的品格。早些年,我读过他回忆故乡和母亲的文字,那些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后来都在他笔下的文字里时时映现出来。

  退休多年了,老窦依然宝刀不老、笔耕不辍,我们也因此常常读到他的新著和得意之作,真是叫人羡慕不已。《周庄的魅力》是他两年前的一篇游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不尽这个江南水乡,老窦眼里的周庄“从哪里看都是一个美”,他用多维的视角、细腻而优美的文笔,写出了不一样的周庄。这个“八景十四桥”的风光小镇,在他的笔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像一位梨花带雨款款走来的姑娘。诚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黄国柱所言:“感谢志先又带着我游览了一次周庄。感叹之余,一韵俱成——《美》:周庄美景志先情,自古江南美女云。英雄美人故事多,功夫了得成美文。”(陈鹏)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