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阅读 1053
来源 艺术中国

采访/编辑_许柏成 视频/王尔晴 马博瀚

11月5日下午,“许江:所念皆山”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第二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葵园艺术中心联合承办。展览两个空间各自以“葵园如山”和“所念皆山”为主题,共展出许江2000年至今创作的油画和影像作品一百余件。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葵园如山”主题展厅

二十余年,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说这是心境的自然转变。“我画葵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把我们这一代人的苍茫感和责任感,通过茫茫的葵群与葵园表达出来,似乎有一种巨大的撞击洪钟的感觉。画山水的时候,慢慢地就不是这样了。好像是把身体化到山水中去,和山水一起呼吸、舒展。正所谓‘一丘一壑也风流’,我现在画得更放松一些。”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摄影:许柏成)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说,许江画废墟和向日葵,承载着他的一种抱负,是要画出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向日葵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充分地传达出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而后来他内心深处的一些“文化无意识”的东西开始自然流露出来,就是对于山水的热爱。在彭锋看来,许江在骨子里是一个诗人,尤其是一个山水诗人,因此他把心中的向往,结合在浙江一带的观察与写生,通过这次展览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批作品像他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归到自身的一种状态的呈现,着也是符合他的天性的。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葵海丹心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20

对于近年来最新创作的“所念皆山”系列,高世明说:“我们在看这批画的时候,不但看到了艺术家的手法和最后的呈现结果,还被召唤进了艺术家的创作现场。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捕捉到他绘画的动机,感受到他绘画的状态。远看坚实厚重,走近画面看,一切的元素、笔触,甚至油画刮刀的刀锋都是鲜活的,一切都在生发和绽放,这非常难能可贵。”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展览开幕式现场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笔下的葵头肖像

富含象征意味的葵,特别适合做成观念装置,就像许江的《共生会否可能》。但这并没有让许江停止作画,因为这件装置中提出的问题,只有通过绘画才能找到答案。

许江不停地画葵。成群的葵头组成的《葵园肖像》,让我想起沃霍尔的《梦露肖像》。它们都是头像,而且以重复的形式出现。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笔下的葵头肖像

或许这就是许江为什么要不断地画葵。

许江的葵,以一系列的相似与不同,告诉我们共生会有可能。个人与集体的冲突,在观念中无解,只能在现实中求解。许江用他的绘画行动,用他日复一日的劳作,将我们从无解的观念,拉回到有解的现实,小我还真有可能凝聚成大我。

许江的葵,是一代人的写照。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谿山新旅图》《 富春山旅图》《定山春树》(从左至右)

许江是一位油画家,他没有将自己的画称作风景,而是称作山水。显然,他看重的不再是油画媒介和技巧,而是山水精神。对多数画家来说,技巧十分重要,唯独许江是个例外,技巧早已过关,他考虑的是如何挖掘存在的深度,一种既属于自我也属于世界的深度。

如果说葵是许江有意识选择的题材,山水则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许江是画家,更是诗人,容易在经典诗文中获得共鸣,进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诗意盎然的文化世界,构成许江生存世界的底层。

具有坚强自我的许江,在山水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他的画幅变小了,画面变成了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逐渐消融、升华,与山水打成一片。他不再挑剔题材,而是随物赋形,从与物相刃相靡转向相安相忘。许江的山水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物我两忘,无所不适,“若久客还家而不能以遽出也”(王履语)。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 《云山苍苍》组画 纸面油画 73cm×50cm×10 2022

当然,这不是说一定得从许江的画中看出山的形状。就像卫夫人讲书法,“横”如千里阵云,不能将“横”真的写成一片云彩;“点”如高峰坠石,不能将“点”真的写成一块顽石。这里的“如”不是形状相似,而是感觉相似。如果是形状相似,无意识就不能通过意识的管制。无意识之所以能绕过意识的管制,正因为形状不似;我们能看出它是无意识,因为还保留了感觉相似。

许江的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天性自张,在于它的本色和当行。我们欣赏许江的画,是因为其中的本色和当行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大北京·钟鼓楼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01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晚风为谁而追   布面油画   280cm×720cm   2009

(下图横屏观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东方葵-金塔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14

(下图横屏观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悬葵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16

(下图横屏观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醉盘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7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孤陔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8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重穋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8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无衣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8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谿山新旅图 · 素履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富春山旅图·有风南来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定山春树(二)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树山   布面油画   198cm×112cm   2022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龙山   布面油画   198cm×112cm   2022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瀑山   布面油画   178cm×112cm   2023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荷花池头(二)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下图横屏观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江水泱泱   纸面油画   73cm×50cm×12   2022

艺术家简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作品局部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最葵园”(2011年,苏州博物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许江作品局部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2023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Ⅱ》(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

策展人简介

从“葵园如山”到“所念皆山”,许江二十年绘画在京展出

彭锋

彭锋,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美学协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出版《后素》等著作,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撰写音乐剧《大红灯笼》等剧本,《金融时报》《美国艺术》《艺术新闻》等对他策划的展览做过报道。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