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阅读 1001
来源 艺术中国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现场

“未·未来”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教育论坛,始于2017年。“未·未来”集合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学、艺术及设计等领域中的优秀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领导者分享前沿思想,启蒙未来智慧。本次论坛以“超越未见”为主题,围绕着“新时代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中国路径”展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反思,审视教育的新方位,重塑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建立一个以广义设计为核心的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智慧型艺术设计教育平台。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视频致辞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支撑和领导作用,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快提质创新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联动发展。

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科教育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艺术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领域,设计教育是审美趣味、功能原理、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要进一步加快培养引领发展、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不断提升自主自信的创新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协同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持续力。一是要强化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艺术为“媒”,以设计为“介”,坚持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二是要深化交叉融合,瞄准经济社会新需求、技术变革新趋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探索艺术与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再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全链条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成果转化。三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构建现代艺术教育新体系和艺术创作新路径革新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重塑数字化育人新范式。四是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优秀设计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拓展和深化中外设计教育领域的联合育人、科研、创作,强化优质资源和高端平台的共建共享,用艺术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 ·凯利(Kevin Kelly),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史学大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华大集团CEO尹烨,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美术学报》主编、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生物设计》作者、设计史学者、策展人威廉 ·迈尔斯(William Miles)做主旨演讲。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结合美术院校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对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超越未见以及对“教育是种远见”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一是如何达到远见。范迪安表示,既要使传统的学科有一种焕发新的时代朝气的推动,也要把设计学科的改革作为整个学科结构建构的一种新的前沿来推动,更要面向未来,实现思想、思维、内容和方法的超越,并更多地在思想上寻求新的动力。

二是超越未见如何可能。教育与今天的时代动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构时代向前的认知动力和价值动力,并为时代向前的方面提供决策动力。未来教育要立足时代命题、国家责任、主体担当,为知识输入价值观,需要听见更加密集和洪亮的时代雷声,需要人们以超越未见的听力、视力和能力去建构新的体系。

三是如何能够注入未来远见的教育。今天,立足未来思变的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美术教育应注入技术远见、社会远见、文化远见。用新的技术实现“融”,立足中国实际,脚踏中国大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紧握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建设的课题,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作为。

四是如何在教育中注入一种美学远见。美不仅是一种认知力,还是一种思考力、竞争力和创造力。要努力构建对美的认知,通过判断美来建构判断美的思考力和思维立体构,注重美的创造,使美和时代形成赛跑关系,努力使其走在时代前沿。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现场

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的“主旨论坛”以“教育革命”“人才培养”“生态响应”“艺术科学”“未来福祉”“创新赛道”为分题。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通过全球对话的形式搭建未来设计教育对话平台。在信息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多元的图景和语境下提出新的方向、方法和方案,激发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与超越未见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各式各样微观和宏观的增强技术正在逐渐地、不断地把人类改造成为非人或者是新人,人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地逼迫性逼到我们眼前。我们正在见证和经历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这种技术变革正重塑人的形态以及“我”的意义。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衍生、增强、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以及人类的智能本身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它有助于我们去探索人类的思考、学习、分析、推理、规划与想象。AI并不会替代人的创造性,人类的艺术创造目的在前面引导,欲望在后面推进,所以一切伟大作品都是另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但数字智能技术会导致消费者的感性贫困和无产阶级化,使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能力以及主体性、主动性呈现亏空状态,并助推21世纪资本主义的自我迭代,加剧了21世纪人的危机。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讲述了他对于社会参与式乡村设计的思考,“反生态的城市化”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转化成激进对抗,反生态的生存必然遭到反噬,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使城镇化建设与生态达到平衡,首先要实行新型市场经济,通过“三变改革”重构村域为单位的新型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目标转向新的可持续的、包容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发展方式。空间生态类资源主要在乡土社会,面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我们应做出战略转型,高校的学科系统应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调整成中国式的教育体系,使空间生态类资源成为新生产力要素。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

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尼尔 ·里奇(Neil Leach)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AI系统对于设计领域的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优化建筑性能,也可能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并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尼尔 ·里奇认为,教育界未来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禁止人工智能的使用,而是尝试鼓励人们如何真正充分的、以一种最有成效的方式利用它。尼尔 ·里奇已经尝试利用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教育平台,突破教师实体的壁垒以及个人接触学习资源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障碍,使教育成为普通人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权威的在线教育体验。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 ·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万有引力”为主题,从科学家的角度以及人们熟悉的现象的角度展开讨论。

巴里 ·巴里什介绍了牛顿的著作《原理》和书中提到的科学理论,并讲述了天体力学之父Urban le Verrler发现海王星的故事以及爱因斯坦方程式和引力波的提出。巴里什还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创建了LIGO科学联盟并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此项研究也使他和他的两位同事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巴里什认为,艺术本身对科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总是艺术家。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斯拉瓦 ·格罗维奇(Slava Gerovitch)列举了诸多关于人类与机器的隐喻关系的例子。格罗维奇认为,人类及其隐喻的根本可逆性对科技和生命科学的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将科技的历史看作是人类一连串的隐喻,而将生命科学的历史看作是机器发展的隐喻反映。科技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并没有巨大隔阂,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和设计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捕捉难以琢磨的人性感觉,它始终与技术紧密相连,但又一直试图逃离它。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和谐实践讲座教授大卫 ·卡德曼(David Cadman)指出,一切的语言及其所产生的一切行动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潜在价值观所塑造的,这其中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文化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而另一些文化则认为个人只能存在于群体之中。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分割和脱离的文化,第二种是合作和相互依存的文化。这些根据不同价值观的各色文化,其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未来。

卡德曼根据自己在英国的工作经验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和谐课程”和“关系教育”的两个教育研究案例,并对未来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卡德曼围绕“和谐”与“关系”基于的根本原则进行展开。他认为,我们应该且必须在一个“关系式的话语”中来探讨未来教育,并且使用“爱”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并指出世界的未来以及教育的未来需要一种称之为“良善关系”的理念。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作为视频发言压轴嘉宾,主要围绕“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本次主题的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教育——设计学院存在的形式;二是温故知新——传统设计的时代价值;三是现实的考量——设计面对的现实问题;四是智能设计——理论、实践的综合因素;五是设计自信——中国设计的发展展望。

潘鲁生强调,当今,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设计关注的对象更加广泛,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生态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新的设计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潘鲁生在演讲的最后指出,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与我们现在的大数据、5G、模拟现实技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息息相关,“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多样性的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去思考,去回答这些问题。

干货满满!艺术教育如何超越未见?听听国内外大咖们怎么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论坛现场为《生物设计》作者、设计史学者、策展人威廉 · 迈尔斯(William Miles)颁发客座教授证书

主旨论坛的最后,范迪安院长宣布中央美术学院授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国际知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雁,著名设计师、创意总监、艺术总监佐藤可士和先生,教育学博士、网络游戏研发专家刘德建,欧洲科学院院士、建筑师、策展人尼尔·里奇,设计史学者、策展人、《生物设计》的作者威廉·迈尔斯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邀请威廉·迈尔斯作为客座教授的代表,并为他颁发客座教授证书。(文字整理:王芷阳,本文图片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并允惠使用)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