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 36K创新中国!

循此苦旅,以达繁星 ——浅谈王大朋的“玄奘之路”

阅读 815
来源 艺术中国

循此苦旅,以达繁星 ——浅谈王大朋的“玄奘之路”

王大朋与古画《玄奘负笈图》

也正是在一起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时光里,我们谈起“苦行僧式”的经历。专注创作时,王大朋进入忘我之境,世事回避,往事遁形。但若回首往事,则历历在目。用“生活的苦,学业的难,创作的艰,情感的辛”或可大致概括王大朋的经历。即便工作室冰天雪地里的寒冷与炎炎夏日时的闷热是为常态;为研究造像将自己作为模型,石膏裹住剃光的头部,数小时只留两鼻孔插管呼吸脱模时揭下毛发的疼痛记忆深刻;创作玄奘亦留下后遗症,肩胛骨结节至今未愈,每天做雕塑和睡觉之时都疼……但肉身的物质的苦,难敌精神的困顿。亲人的离世,故乡的远离,婚姻的日常,人事的纷争……以纠缠的姿态伴随。通过个人的拼命努力对抗出生与成长,这种对抗性贯穿至今。每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与肯定,成为人生旅程的悖论,自我矛盾与外部矛盾日积月累的碰撞与博弈,所幸渐渐转化成生命的独特肌理与渐入佳境的松弛感。愚者见石,智者见泉。王大朋遥想当年玄奘取经之时,每一段路程各有惊险与奇遇,内心惊涛骇浪而又如如不动,应该皆为常态,最终归于初心强化信念和信仰方得始终。

最初受万仟堂创始人蔡万涯先生的委托,将古画《玄奘负笈图》中的玄奘转化成雕塑,是为契机。出乎王大朋自己意料的是,最难的开脸部分用了最少的时间,可谓一气呵成,而在服饰、古笈等细节处理上投入巨大的精力。玄奘,恰是王大朋过去不同阶段经历国画、书法、油画、西方雕塑、东方造像和玉雕等技艺的迭代更新与融会贯通之后的集大成之作。创作中遇到的难点,用王大朋的话说“不宜太俗,也不能太神”,玄奘介乎人与佛之间的转化之境,终其一身是为修行渐进,《玄奘负笈图》中的状态更是如此,肉身顽强砥砺前行时似人,精神内观自在洞见时似佛,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境如此,玄奘在展陈于 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王大朋个展《瑞物集》之时备受关注,不仅张伟、王春辰、宋伟光、乔迁等师友赞誉有加,更得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艺术家满开慧等人的青睐收藏。

循此苦旅,以达繁星 ——浅谈王大朋的“玄奘之路”

王大朋 雕塑《玄奘》

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这种启明,即是我所理解的玄奘精神,或者说经由“玄奘之路”呈现出来的信念与力量,也是王大朋藉由塑造玄奘而超越雕塑本身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寄托,甘之如饴,生生不息。(撰文/洪隐 摄影/月空)

立冬后的小阳春

写于本草书房

本文由 36K创新网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